学院前身为2021年8月成立的微电子与材料工程学院。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为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学科专业群,学校将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及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3个专业集中资源办学,于2022年6月将微电子与材料工程学院更名为电子工程学院。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师生为重”的办学理念,以“厚德博学,唯实维新”为院训,依托微电子与先进材料产业学院建设,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电子信息和先进材料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学院。
学院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53人(占比84%,全校最高),教授11人,副高级职称2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7%,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32%,4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78%,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55人,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3人。
学院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通信工程系三个教学系,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近800人。现有微电子与先进材料产业学院、广西智能汽车多维信息融合重点实验室、广西特色金属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广西高校微波通信与微纳光电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柳州市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重点实验室、柳州市超硬地矿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市厅级科研平台,相关科研和教学设备原值7100多万元,科研实验占地面积6500多平方。
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专业特色鲜明。开设有“电子信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及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两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课程思政和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2个,获“三全育人”示范系和试点培育团队3个。教师获批广西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9门,出版核心课程教材6部,主持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0余项,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30多篇。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等各类教学奖励20余人次,以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及班级荣获全国高校最具好作风“活力团支部”称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等各类荣誉称号200余项,参加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
学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不断取得新成效。近3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其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多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以及柳州市首个揭榜制科技项目(研发经费500万)1项,累计经费达3000万元。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一区和SCI二区论文近100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西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
学院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推动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高水平学院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