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广西科技大学“材料工程”专业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8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获国家级人才称号3人,教授6人,副教授16人。建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地厅级科研平台2个,现有合金熔炼实验室、粉体制备实验室、材料成型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及分析测试中心等实验室,拥有包括JEOL ARM 200F型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在内的微观结构表征、力学性能和理化性能检测等设备,相关科研和教学设备原值3000多万元。近3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委托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广西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本学科瞄准国家战略性材料产业,聚焦先进结构/功能材料、新能源、环境材料等领域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主要科研奖励

球差校正透射电镜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毕业后能够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三、研究方向
(1)高性能金属材料
本方向瞄准科学前沿,以区域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高强、高韧、耐腐蚀的特种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制备与新型稀土永磁材料设计与制备、轻质/高强金属结构件以及光、电、热、磁等功能材料器件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持续推进产业化。
(2)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本方向聚焦车用新能源和和大规模储能等前沿领域,以服务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了锂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储氢材料、燃料电池电极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并持续推进产业化应用。
(3)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本方向重点研究半导体材料、光子与电磁材料、功能与传感材料、量子信息材料等信息处理与传输所需的核心关键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及相关制造装备和器件应用等。
(4)矿物资源与环境材料
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循环战略,瞄准资源与环境产业需求,在矿物材料的冶炼、改性、应用方面,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友好及先进材料,资源化处理与处置技术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使资源得以科学、有效循环利用以及促进低碳、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四、培养方式
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以实际应用和科研前沿相结合为导向,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论文工作环节侧重于硕士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研究生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相应的实践工作能力。
五、课程设置
主要设置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热力学、计算材料学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