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理论版头条刊发我校党委书记赵君教授文章
作者:相远方来源:宣传部 责任编辑:戚杰强 蒋文洁 罗杰发布时间:2025-06-17浏览量:

6月17日,《广西日报》理论版头条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赵君教授的理论文章《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该文同日被“学习强国”平台全文转发。

        《广西日报》截图      
      “学习强国”平台截图      
        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文章围绕“把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教融合的要求”“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面临现实瓶颈”“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3个方面,深入论证了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重新认识产教融合的时代价值和发展方向,通过产教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创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文章为应用型高校通过产教融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现实意义。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路径和表现形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重新认识产教融合的时代价值和发展方向,通过产教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创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把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教融合的要求

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知识生产不断涌现,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必须深刻把握科技革命驱动下高等教育的内生发展要求,主动适应并积极引领这一深刻变革所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主动与科技进步、产业发展进行有效衔接,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物理边界和制度障碍,实现两者的多维度、深层次融合。

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耦合的要求。借助新型科技手段,教育内容不再是静态的知识灌输,而是与产业技术演进、岗位能力标准的同频共振。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应依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区域支柱产业的需求作动态调整,课程标准深度融入行业最新技术规范、工艺流程和职业素养要求,评价体系引入企业项目成果、岗位胜任力等多元指标,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无缝衔接。

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价值共创的要求。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人才链汇聚的智慧与实践能力是创新链得以运转、突破与价值实现的根本源泉;而创新链所不断催生的前沿技术、复杂问题和应用场景,又为人才链提供了锤炼真知、检验能力、激发潜能的实践沃土与持续成长动力。只有坚持以产教深度合作为引擎,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载体建设,深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实验室等平台共建,围绕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组建“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跨学科创新团队,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以人才链牵引创新资源整合,以创新链反哺人才实践能力,形成“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孵化产业—产业赋能人才”的闭环生态。

推动体制机制与利益共同体深度重构的要求。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间固有的权责边界模糊与协同机制缺位,极易导致产教融合协作松散低效,难以真正实现多方互利共赢与协同发展的目标。此外,人才、设备、信息、资金等关键要素流动壁垒的存在,阻碍了校企间人员智慧、设备效能、数据价值与资本活力的深度融合与高效配置。唯有通过体制机制与利益共同体的深度重构,推动产教融合,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激发各方内生动力,释放协同创新的巨大潜能。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面临现实瓶颈

应用型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主阵地。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题中之义,更直接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围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积极推进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探索形成了一批产教融合新模式。然而,应用型高校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方面仍然面临一些现实瓶颈。

政策供给机制不完善。目前产教融合政策分散于教育、财政、人社等多个部门,缺乏高效协同机制,尚未形成协同推进的系统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仍然面临“激励保障服务不到位、管理分散、协同不足”等困境。

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应用型高校与行业企业在推进产教融合中,基于各自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尚未形成较为成熟且满足各方需求的利益共享机制。此外,全国性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统一、科学和可操作的评价指标,难以对各方在产教融合中的贡献及收益进行评价,使得利益分配不尽合理。

人才培养行业适应性不足。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的核心使命,应用型高校对区域新兴产业链与转型升级需求的认知敏锐性还不强,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推进不够及时,未能实现“学科围绕产业转、专业支撑需求走”,使得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仍存在一定差距。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产教融合的实质是教育目标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学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面对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机遇和当前产教融合面临的瓶颈问题,应用型高校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将自身发展“小逻辑”融入国家发展“大逻辑”,协同各方聚力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健全政策体系,破除要素壁垒;提升治理效能,构建稳定合作机制;深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创新同频共振,实现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健全产教融合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加强统筹协调,推进政策协同,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加强政策改革创新,明确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在融合中的权责边界与协同机制,建立可持续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确立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收益分配原则,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协同推进的产教融合工作格局,促进多方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提升产教融合治理效能。积极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参与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市场导向、对接供需、精准服务和规范运作的特点及优势,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紧密联结,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应用型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四新”建设为引擎,构建既符合学科发展又满足产业需求的学科群,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不断深化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有机融合,打造具有鲜明产教融合特色的专业集群,培养大批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

【作者为广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2JGZ144)阶段性成果】

单位 fbdw

上一篇:学校领导出席学校第18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结业仪式暨第19期开班仪式

下一篇:学校举行“印记·青春建言——校领导与毕业生面对面”活动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