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斌,男,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0届毕业生,现任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道桥分公司项目总工程师。自2010年入职广西路桥集团以来,一直从事大跨径拱桥技术研发工作,参与“世界第一拱”天峨龙滩特大桥、平南三桥、四川合江长江一桥的建设,始终坚持长期奋战施工生产一线,“啃”下一块块技术“硬骨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道德模范、中国公路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广西工匠、广西交通运输工匠、全区交通运输行业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罗小斌参与的科研成果和工法取得巨大成效,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省部级工法5项,参编标准4项。参建的大桥先后荣获桥梁界的“诺贝尔奖”——乔治·理查德森奖、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等。他凭借自身的刻苦钻研和克难攻坚,罗小斌践行着新时代“工匠精神”,已成长为目前国内钢混凝土拱桥施工技术突出青年人才和青年领军人物,在推进国家、自治区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交通强区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在校基本情况
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工作能力突出。
二、工作情况
2010年至2013年,罗小斌刚毕业参加的第一个工程建设项目是当时被誉为“世界第一拱”的四川合江长江一桥,主跨530米。在合江长江一桥建设中,罗小斌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突出的计算分析能力,成为大桥建设技术团队的骨干,与技术团队先后攻克了超大拱肋制造、超高塔架设计、大吨位拱肋吊装等技术难题,顺利完成大桥建设,取得丰硕的技术成果。其中,《超500米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级工法3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省部级工法1项。合江长江一桥项目荣获了鲁班奖、詹天佑奖、国际乔治·理查德森奖,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公路桥梁工程建造技术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贡献。
2017年至2020年,罗小斌担任项目常务副总工程师,参与了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平南三桥(主跨575米)的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罗小斌为骨干的技术团队,首创以智能主动施力代替传统刚度被动控制吊扣塔顶水平位移。首次实现了斜拉扣挂一次张拉不调索,创建了“地连墙+卵石层注浆加固”的大跨拱桥基础设计和处理方法,节省2000万元,首次实现了特大跨径拱桥桥台置于卵石层上,研发了收缩补偿分时膨胀自密实管内高性能混凝土及密实度超声定量分析方法等。
在平南三桥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在原有的拱桥施工技术上进行创新,更将科技创新、技术装备、信息化成果、标准化管理及先进的工艺工法进行集成式应用,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2019年12月,“世界大跨度拱桥建设技术大会”在广西盛大召开,19名院士,30余名长江学者、杰出青年、设计大师及各国知名桥梁专家参观了平南三桥,并给予了高度赞誉。
2020年7月至今,罗小斌参与了新的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天峨龙滩特大桥(主跨600米)建设,全面负责大桥的技术工作。大桥处于滑坡体堆积体地带,桥位区域存在大量顺层坡,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组织难度极大。罗小斌带领技术团队开展600米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上承式拱桥全生命周期监测技术研究和特大跨径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拱肋加工制造技术研究等6个科研课题。针对特殊的自然环境,进一步优化并升级了缆索吊装系统,吊塔跨度达到894米,再一次刷新了行业纪录。
2022年6月6日,历时99天,主跨600米的天峨龙滩特大桥主桥拱桁实现高精度合龙,合龙口偏差小于等于2毫米,拱轴线偏差小于10毫米,高程偏差小于30毫米。目前大桥安全、稳步地完成了劲性骨架安装阶段的建设,下一阶段,罗小斌将带领项目技术团队,围绕劲性骨架外包混凝土施工继续开展技术攻关,为大桥的建设继续奋斗。
罗小斌作为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一直坚守在大跨拱桥施工一线,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技术研究有着矢志不渝的态度,始终致力于技术创新与再发展。
三、本人感悟
罗小斌满怀对母校的感恩,认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奠定知识基础、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关键时期。母校不仅使我们受到了良好的知识教育,更在能力培养、作风养成等方面给了我们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如春风化雨,历久弥新,成为学生受用终身的宝贵精神财富。罗小斌认为今天取得一点小成绩,得益于母校的培养和老师们的教诲,得益于母校严谨治学风气和优良传统的熏陶。母校草木藏于心间,栽培恩泽永不能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