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学术思维和提高学术写作能力,4月17日下午,学院在第二教学楼203开展2025年春季第一期“译路探索”学术沙龙活动,旨在通过主题汇报和案例探讨等形式,搭建师生学术交流平台,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2023级翻译硕士研究生张子豪以“知识翻译学视域下《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精选》英译探究”为题,创新构建“真-善-美”三维译介框架:在符号层实施“以真求知”精准转码壮语文化符指,在伦理层通过“以善立意”调适民族叙事与异域接受张力,在审美层运用“以美行文”重构戏剧语言的韵律美学。该研究有效弥合了民族典籍外译中“知识逸脱”与“审美鸿沟”的双重困境,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世界化传播开辟新思路。
2023级翻译硕士研究生刘淑君在“文化翻译理论视阈下壮族典籍英译研究”报告中,系统论证壮剧作为活态文化载体的三重特性——壮语符码的不可替代性、仪轨叙事的民族根性、代际传承的动态演化性。提出壮语文化翻译需深挖壮语文本的审美基因与文化记忆,构建英语表达的接受逻辑与阐释空间,通过建立文化保真与译语可及性的动态平衡机制,为破解民族典籍外译中的文化耗散难题开辟新径。
2024级翻译硕士研究生郭津津通过“平顶山博物馆英译文本研究”,建立文物解说翻译的"三维质量评估体系":文化负载项采用"谱系化注释法"实现知识保真,历史术语运用"认知脚手架策略"消解理解障碍,整体文本通过"信息密度调控"平衡学术准确性与大众传播性。该研究为文化遗产机构构建"学术-教育-传播"三位一体的翻译话语体系提供了实践范本。
2024级翻译硕士研究生马明月的报告主题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中译文本探讨”。以《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本为例,剖析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通过对比源语文本与译本的词汇选择、句法结构及语篇连贯性,指出“动态对等”需兼顾文化意象的适应性转化与文学风格的忠实再现,为经典文本的跨时代传播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师生就“归化与异化的平衡策略”展开了讨论。

外国语学院学术沙龙通过跨学科对话、深度研讨等形式,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促进了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未来,学院将建立常态化需求征集机制,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多元化形式持续优化学术交流机制,着力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育人平台,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