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院简介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前身为 2000 年成立的广西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和大学外语部,以及2004年成立的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英语教研室,2012年正式组建为外国语学院。学院坚守“需求导向、立足行业、面向国际、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耕语言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传播领域,构建“语言+文化+行业”的交叉培养体系,走出一条彰显多语种优势、服务国际交流需求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院设有英语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系、大学英语第一教学部、大学英语第二教学部、翻译硕士(MTI)教育中心、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外语培训与发展中心7个教学教辅单位,承担本院英语、汉语国际教育2个本科专业教学,以及全校公共外语课程教学任务;构建多层次学位授权体系,涵盖区域国别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个,及英语笔译、学科教学(英语)、国际中文教育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总计4个学位授权点。英语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配备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等完善教学设施。
现有教职工84人,博士43人,占比51.19%;正高7人,副高16人,52人有海外经历,其中44人有6个月以上海外经历。搭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四位一体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地方化”翻译人才,先后获自治区先进教职工小家、柳州市五一巾帼标兵岗、学校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学校本科就业先进单位等荣誉,2024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获评校级一流学科;2025年,区域国别学凭借跨学科优势与战略价值紧随入选。两大学科相继跻身校级一流行列,标志着学院在语言教育、跨文化研究与国际战略服务领域的学科竞争力显著提升。
2.学位点介绍
(1407)区域国别学
2024年8月,广西科技大学正式获批全国高校首批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本专业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东盟,结合我校工科专业优势和多语种资源,以及地处西南边陲工业重镇的区位优势,全面整合校内、校外学科资源,采用多学科交叉、产教协同的培养模式。设立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东盟汽车科技文化专题研究、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研究三个方向,2025年开始招生。依托“跨文化交际与科技翻译研究中心”、“语言智能与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中国——东盟区域国别与产业发展智库”等多个科研平台,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家国情怀深厚,具备扎实的区域国别学理论基础与跨学科研究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涉外领域的政策研究、产业合作与国际传播等工作,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外交战略需求的“国别通、区域通、领域通”专门人才。通晓东南亚国家语言与文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本区域国别学硕士点学硕导师均符合教育部交叉学科融合能力要求,目前拥有校内专任导师11人,其中9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为高级职称。近5年,团队教师主持国家社科3项、教育部人文课题3项,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广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和课程建设成果等23项,获广西社科奖5项,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9部,资政报告被省部级采用9项。2025年获批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研究的纵项课题2项。为区域国别学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045108)学科教学(英语)
学科教学(英语)是广西科技大学2024年新增的教育硕士专业领域之一,2025年开始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生源质量高。本专业领域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面向中等职业教育、中学教育高素质英语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硕士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拥有校内专任导师21人,其中15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为高级职称。同时,本专业有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聘请了专家型教师及管理骨干30人作为校外实践指导教师。
本专业领域硕导都具有英语教育或教育学科背景,近5年,团队教师主持教育部协同创新项目、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广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和课程建设成果等18项,获批自治区级高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4部。
(0453)国际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于2024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人才培养平台。本硕点拥有区教指委专家1人、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博士学位占比100%,具有一年以上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70%,具有行业经历占比83%。近5年,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教师团队累计获批立项国家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4项,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改课题6项,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3次,完成自治区级科研课题10余项,自治区教育厅青年科研能力提升项目3项。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围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广西非遗研究组成科研团队,发表SCI、EI、CSSCI、北大核心论文2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8部。
本硕点课程体系涵盖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核心模块,突出“理论+实践”双轨培养。拥有海外教学实践基地如印尼彼得拉基础教育集团、泰国诗纳卡琳威洛大学、泰国大城府商务技术学院、泰国陕迪拉工商管理学院、柬埔寨中华国际学校、越南河内工业大学等11个,新建成了柳州市第十二中学(文昌校区)和柳州市文惠教育集团(文韬校区)等3个国内教学实践基地。国内教学实习基地和国外汉语实践基地相结合,形成了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的实践服务社会体系。
(0551)翻译
我校翻译(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14年获批,2015年开始招生,是广西区内较早开设MTI培养项目的高校之一。
本专业以“新文科”与“新工科”交叉融合为核心培养理念,聚焦“翻译+工程技术”特色方向,针对区域汽车、机械工程产业需求,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特色培养体系,在夯实笔译、口译基础上,增设机械汽车工程技术翻译课程,重点提升学生工程技术领域英汉口笔译能力,培养“专业翻译+领域专长”复合型人才。
专业拥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校内导师19人,专职及行业导师23人,全面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学术导师主导理论与科研教学,行业导师聚焦实践与职业素养,协同制定培养计划,保障“理论+实践”双重培养质量,目前在校专业硕士研究生83人,形成“教-学-研-践”一体化氛围。
近5年来,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导师团队承担各级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20余项),获省市级科研奖励3项,出版专著、译著20多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含《Semiotica》《中国翻译》Nature子刊等高水平刊物30余篇);学生在全国口译大赛、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等赛事中,获全国奖项6项、中国大学生国际创新大赛区奖项3项,自治区级学科奖项70余项,人才培养成效突出。
3.科研成果与科研平台
导师团队科研成果卓著,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将服务社会作为科研旨归,构建起高效实用的创新逻辑体系。近五年,课题研究上,承担各级市厅级以上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6项。凭借出色表现获3项省部级级科研奖励,成果转化节约社会成本约500万元,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统一。学术著作领域,出版专著、译著20多部,筑牢学科理论根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论文发表方面,150余篇成果中30余篇登于高水平刊物,紧跟前沿、聚焦热点,为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与技术保障。
2022年6月,学院成立“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以学科交叉聚焦东盟研究,为申报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筑牢根基,助力学校于2024年8月成功获批全国首批该硕士授权点,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学科支撑。
同年10月,顺应语言智能趋势与区域研究需求,学院升级科研平台,获批校级“语言智能与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依托广西区位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区域研究深度融合,强化跨学科能力,规范推进学科、人才与智库建设。
2025年10月,拟成立“广西科技大学东盟区域国别研究院”。今后将聚焦中国-东盟区域科技、文化交流研究,建立和完善与东盟国家相关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机制,组建包括国内和东盟知名专家和企业家在内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搭建面向东盟的政地校企合作平台。共同研究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区域国别学理论和方法、汽车科技文化发展以及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研究。凸显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应用导向”与“跨界特色”,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以工促文、特色发展”的实践范式。
4.研究生培养
学院坚持“以赛促学”理念,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学院建立 “逐步推进、分层深化、综合应用” 实践能力培养链,有效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与各项科技创新竞赛。近五年来,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 226 篇,参加学术会议超 65 次;先后获得第十四届 “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主体赛银奖 1 项,中国国际“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数广集团杯” 广西赛区金奖 4 项;在学科竞赛领域屡创佳绩,参与率和获奖率均为 100%,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65 项,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能力大赛、CATTI 杯全国翻译大赛和广西翻译大赛中均实现全国一等奖突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效提升,近五年就业率保持在 97% 以上。
5.报考信息
2026年拟以全国统考方式招收全日制区域国别学、学科教学(英语)、国际中文教育、翻译研究生,最终录取数将视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上线生源情况等因素而定。
历年样题:
https://www.gxust.edu.cn/yjs/info/1254/5362.htm
6.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联系人:李老师 0772-2684018
学院官网:https://www.gxust.edu.cn/wgyxyx/
更多报考信息请登录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院:https://www.gxust.edu.cn/yj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