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全就业管理与服务体系
1.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执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切实做到思想意识到位、条件保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一是学校把就业工作列入校党委和行政年度工作要点。二是校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全年度达13次。三是校领导多次亲临招聘会现场指导,分管校领导亲自带队到外地联系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并深入二级学院进行就业工作调研。四是落实年度就业工作专项经费达186.2万元。
2.全面实施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和目标,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各二级部门的年终业绩考核挂钩。还设立积极鼓励毕业生下基层锻炼和求职补助等就业激励制度。
3.执行毕业生就业情况通报制度。每月召开定期工作会议,编印6期《就业工作简报》,交流工作经验并公布全校就业进展情况。
4.执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制度。对来校的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分别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为后期改进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二、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提高服务质量。
1.积极探索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邀请黄生国、黄俊华等多名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和优秀校友到校进行就业创业专题讲座和指导,帮助解读政策,提升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2.加强队伍培训工作,提升工作能力。一是开展校内业务学习活动。通过集中学习、专门业务培训及相关竞赛相结合,一年共开展了校内集中学习12次,提高人员业务能力。二是外派学习活动。一年来,选派了11人参加全国创业指导师培训并获得相应指导资格,8人参加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培训。
三、积极拓展,整合资源,构建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平台。
1.继续抓好“有形”、“无形”两个市场的建设,提供良好就业服务。一是大力邀请用人单位到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截止8月25日,共举办大型“双选会”7场,举办中小型专场招聘会138场(不含各学院自行举办的),接待用人单位1466家,涉及招聘岗位36672个。二是利用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无形”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一年来发布的就业需求信息涉及就业岗位达45409个。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就业服务。同包括中山市人社局、佛山市禅城区人社局、广州番禺市人社局、泰兴市人社局、泰州市人社局、深圳经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东莞智通人才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东莞中心人才市场、广西区人才市场及区内14个地市人才办等区内外人才机构进行就业合作,共同推荐毕业生就业。
3.发挥全国各地38个校友分会的作用,收集就业信息,举办校友专场招聘会,推荐毕业生就业。
四、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年来,投入专项工作经费达40.87万元,开展了国际商务英语(中级)、汽车维修、育婴师等10项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培训学生总数为720人,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五、严格按照“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开展就业统计工作。
按照就业统计工作要求,严格审查每一份的就业证明材料的合格性,整理建档。在7月25日、8月15日之前分别对所有的就业证明材料核查1遍并如实记录,及时更新数据库。截止8月25日,就业证明材料中主要以协议书及就业劳动合同为主,比例达到82.99%(本科51.03%,专科31.96%),其中灵活就业形式不列入就业统计。
六、依托地域优势,凸显办学特色,促进毕业生就业。
依托我校与柳州市形成“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促进毕业生就业。通过与市人社局、市国税局、市残联、团市委、校董事会成员单位等密切联系和合作,共召开了4场大型校园招聘会及3场全校性专题宣讲会(讲座),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
开展了“创新助创业、创业带就业”活动。我校同柳州市城中区人民政府、柳州市城中区国家税务局于2015年6月12日-26日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创新助创业 服务入校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活动。该活动中包含了举办大学生创业沙龙、大学生创业座谈会、个性定制创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成果展等7个系列活动,中央电视台对此项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导。
七、切实做好毕业生的离校教育和后续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
1.开展心理、安全、纪律教育,确保毕业生文明、安全、有序地离校。
2.“以学生为本”,简化离校相关手续的办事程序,为毕业生顺利离校做好服务。集中为毕业生到南宁办理2次报到证改派手续。整理并及时、安全邮寄毕业生个人档案。
3.通过组织开展“欢送毕业生文艺晚会”、“毕业生座谈会”等多种活动,增强毕业生饮水思源、情系母校的意识。
4.建立2015届毕业生基本信息库,着力对应届的全体毕业生开展就业问卷调查,做好信息服务推荐服务与就业跟踪,为后续就业工作分析打好基础。
八、积极建设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
我校在就业工作“经费、人员、场地”三到位的基础上努力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创造更好更完善的服务条件,正在建设中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1260m2)和在校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100 m2) 预计今年10月底可以开始投入运营。
(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
(责任编辑: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