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全就业管理与服务体系
(一)坚定执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部门与各学院紧密配合,协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做到思想意识到位、条件保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一是把就业工作列入校党委行政年度工作要点。二是校领导亲自主持召开10次以上专题会议。三是校领导亲临招聘会现场指导工作,分管校领导深入二级学院开展调研。四是年度就业经费仅本专科就达153.6万元。
(二)全面实施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强化责任,全方位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并把就业创业工作与各二级单位的年终绩效考核挂钩,执行鼓励毕业生下基层锻炼和求职补助等激励制度。
(三)执行就业情况通报制度,每月工作例会制度,编印4期《就业工作简报》,开展就业工作专题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并公布全校就业进展情况。
(四)执行就业质量调查制度,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分别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的满意度。
(五)广泛动员,统筹各方资源,实施就业工作评优评先奖励机制,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群策群力推进就业工作,初步形成关心学生就业,关怀就业学生,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六)开展榜样教育,不断挖掘并通过校报、主页、微信等媒体宣传西部、国家重要行业和基层就业的先进事迹,编辑印制《优秀校友风采录》,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二、加强指导,提高服务质量
按照“全程、全线、全域”的理念,积极探索就业创业指导课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课实效性。
一是不定期开展校内业务学习交流活动。
二是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指导师资力量,选派23人次参加自治区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专项就业创业资格人员培训,培训经费近7万元。
三是邀请心理咨询专家、广西医科大学吴俊端教授与自治区检察院法警总队周自力总队长分别就成熟的就业心理和求职面试技巧向毕业生做辅导讲座。
四是逐步探索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互联网+就业”的指导体系。线上部分,就业官方网站、就业微信平台、就业APP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全程覆盖和职业规划的个性化指导。线下部分,除了常规的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的方式,还努力建设生涯辅导室,通过预约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辅导。
五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为学生积累面试实战经验。
六是加强基层就业引导工作,鼓励有志赴基层工作的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工作,邀请区人社厅黄少坚处长来校就“三支一扶”项目做政策宣讲及优秀服务者经历分享,为基层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细致的指导服务,确保基层就业引导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七是鼓励学生考研考博,在考前保证报考率、备考阶段鼓励坚持复习、复试阶段保证通过率、考后进行分析总结,使整个考研考博指导服务工作有序进行。专门为考研学生建有考研专用教室,安装空调,营造良好考研条件,有效的提升了我校考研的报考率和总体升学率,共有122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9人考取博士研究生。
三、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不断改进就业创业指导的方式方法。
一是常规的就业宣传与指导,编印10000册《2017届毕业生信息册》发送给近6000多个用人单位,编印7200册《2017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发放给每一位毕业生。
二是进一步发挥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这一宣传主阵地,嵌入“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远程调用广西人才网、柳州人才网数据,广西人才市场最新招聘会、广西人才网最新100家招聘企业、柳州人才市场最新招聘会、柳州人才网最新100家最新招聘企业实时同步显示。
三是在继续加强与“广西毕业生就业网”、“柳州市人才网”、“防城港人才网”、“北海人才网”、“钦州人才网”、“肇庆人才服务中心网”、“增城人才网”、“东莞中心人才网”等网站对接,还增加“中山市人力资源信息网”、“番禺人才网”、“甲天下人才特区网”、“无锡市人才网”、“桂聘人才网”等网站,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
四是办好“广科大招就在线”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平台向在校学生提供招生与就业资讯。五是构建“学校-学院-系-学生班级”的QQ群信息体系,传送就业相关资讯和信息。六是与深圳市宝安区人社局共同建立“深企与广科大学生交流”QQ群,构建在校学生与深圳当地企业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四、拓展市场,整合资源,构建稳固的就业平台
(一)继续抓好“有形”、“无形”两个市场建设。一是大力邀请用人单位到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截止7月1日,共举办大中型“双选会”10场,举办企业专场招聘会186场(不含各学院自行举办的),接待用人单位1921家,涉及招聘岗位49351个。二是利用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无形”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发布的岗位信息超过73205个。
(二)利用社会资源开拓就业市场。与江门市人社局、珠海市香洲区人社局、无锡市新吴区人社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双方的就业工作。
(三)发挥全国各地39个校友分会的作用,利用广大校友资源帮助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
(四)搭建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改革计划与发展目标清晰,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创新促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依托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集群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基地。
2.积极整合资源,与柳州市人民政府、启迪控股公司、柳州市河西社区联动对接,通过校企政三方深度合作,进一步深化“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建立柳州市人民政府与广西科技大学联席会议制度,保证协调沟通机制的及时有效。我校与启迪控股共建“启迪数字学院”,开创合作办学新模式。
3.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有成效显著。一是我校牵头建设广西大学生“四创”中心柳州分中心;二是我校获批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三是我校与柳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柳州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众创空间;四是我校与启迪控股共建“K—Lab Café”、“启迪K栈”。五是启迪爱地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为学校提供专业孵化平台,六步服务体系贯穿全学年:“起航”梦想课堂、“扬帆”实验室、“乘风”培育计划、“破浪”创业营、“龙腾”创新创业大赛、“龙翔”造王计划。
4.设立有学生创新学分,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创新创业类课程教育,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程度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精神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品质,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在学籍管理方面,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5.利用各种资源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一是学校开放创新实验室,激励学生通过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发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同时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二是丰富校园创业类文化活动,扶持创业类社团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专题讲座、3期“青思享”沙龙、创业论坛等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虚拟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人力资源、政策优势等条件,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分批分次的挑选条件成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入科技创业基地。针对有条件的创业项目,从项目计划、注册审批、资金筹集、场地选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6. 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实践促成果,提升创新创业水平。5月27日承办了全区第八届“挑战杯”启迪控股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极大的展示我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大赛持续2日,展出作品194件,参加答辩的优秀作品55项,我校推荐25件作品参赛,5项进入了国赛。另外,组织参加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城中区赛区暨2017年城中区创新创业大赛,我校启迪K栈入驻的大学生创业公司10余个团队参加了此次比赛。最终,柳州万驿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柳州飞升鹏科技有限公司、柳州旭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初创组三等奖;柳州宏科科技有限公司、柳州市金升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荣获成长组二等奖;柳州市安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荣获成长组三等奖。
7.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利用柳州得天独厚的工业环境和校市良好互动的优势,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鼓励教授、副教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五、抓好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把农村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纳入全校就业工作重点来抓,把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年度就业工作绩效考核,想方设法推进工作。建立了信息库和档案,有针对性做好学业辅导和“一对一”帮扶,还意识的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提升毕业生就业信心。推荐863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毕业生申报人社部门求职补助(1120元/人),其余未符合人设部门求职补的给予发放学校一次性求职补助(300元/人)。承办全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暨现场招聘会(5月26日),来自全区12所高校近300名建档立卡毕业生参会,邀请248多家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各类就业需求岗位超过6000个。
截至7月27日,建档立卡毕业生共计1270人(本科629人,专科641人)已完成百分百就业帮扶,其中1220人(本科607人,专科613人)落实就业岗位,比例达96.06%(本科96.50%,专科95.63%)。
六、“求真务实”开展就业统计
严格审查开展就业核查,在7月25日、8月25日之前各开展一次全面核查。至7月27日统计,就业证明材料中主要以协议书及就业劳动合同为主,比例达87.10%(本科89.92%,专科82.34%,研究生92.70%)。
七、依托地域优势,凸显办学特色,促进毕业生就业
依托我校与柳州市形成“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与柳州市有关城区政府开展创新创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四创基地”及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积极与柳州市人社局及有关学校董事会成员单位等开展密切合作,召开了6场大型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
八、做好毕业教育及相关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
开展心理、安全、纪律教育,“以学生为本”,做好离校服务工作,整理并及时、安全邮寄毕业生个人档案,组织开展“毕业生文艺晚会”、“毕业生座谈会”等多种活动,建立2017届毕业生基本信息库,开展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做好信息服务与就业跟踪,为后续就业工作打好基础。
九、稳步推进征兵入伍工作
学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征兵工作站,专题研究大学生征兵入伍有关问题,保证高质量完成征兵任务。开展征兵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做好宣传和政策解读,不断强化参军入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目前,毕业生已有10人获得应征入伍政审。
十、注重就业质量调研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实效性
工作中不断建立健全就业质量调研体系,针对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不同时段的毕业生、广大校友开展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及时准确的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及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评价,校友发展跟踪等方面要素,旨在有效反馈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和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多更好的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招生就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