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是提高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一环。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和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的指导精神,进一步推进《广西科技大学关于全面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科大发〔2022〕75号)的实施,围绕“五个一”美育工程,积极开展以“工业美”和“民族美”为特色的相关美育课程和活动,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和成绩。
一、艺术教育管理
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特别是作为一所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师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和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急迫性更加凸显。2023-2024学年,学校落实《广西科技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美育工作开展。各部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达成了充分的共识,把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坚持应用教育与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的相互融合,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我校艺术教育文化活动开展归属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由教务处和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承担。艺术教育工作由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两大部分组成。公共艺术教育方面,一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文化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二是组织、指导大学生艺术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包括各类展演,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专业艺术教育方面,开设有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音乐学、产品设计等6个艺术类专业。在教育教学中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地方,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稳步开展文化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艺术教师配备
目前,学校艺术教育专任教师52人,其中博士23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45%;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26人,正高5人,副高21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数50%;目前在读博士9人。为了应对引进艺术类博士师资所面临的困难,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与国外一些知名高校建立了师资深造和访学项目,艺术类专业教师有机会到国外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让他们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方法。
三、艺术课程建设
(一)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建设
学校按照《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美育课程。先后共开设了艺术类公共选修课70多门,出版了《大学美育与人才》《文学欣赏与创作》《大学生音乐基础修养》《时装画基础教程》《景观设计初步》《书法》《合唱基础理论与训练》《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裙裤装结构设计与缝制工艺》《女上装结构设计与缝制工艺》《服装结构设计与缝制工艺基础》等教材11部,自编选修课讲义《中国思想文化》《西方交响乐赏析》《手风琴演奏基础》《视唱与练耳》《民歌欣赏》《西方艺术史》《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等7本,出版著作《跨文化交流》《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民族艺术文化研究》《创意字体与编排设计》《商业插画设计》《大学生音乐欣赏》《音乐欣赏》《声乐基础教程》9本。2023-2024学年出版专著及教材3部,分别为《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设计研究》《陶艺产品创意与设计研究》 《品牌设计理论与创意实践研究》。
(二)专业艺术教育课程
学校艺术类专业教育课程涵盖了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音乐学(包括歌舞表演和音乐制作两个方向)、产品设计等6个艺术类专业。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严格遵循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不仅包括了专业必修课程,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专业艺术实践和艺术考察等环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化艺术类应用型人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学,为社会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在音乐专业中,学校特别开设了壮欢课程,通过邀请经验丰富的壮欢歌师亲自授课,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壮欢的歌唱技巧和方法,还能亲身体验和感悟壮欢音乐的深厚文化内涵。这种课程设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还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通过实地考察、亲手制作和研究传统服饰,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精湛的工艺技术,还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增强了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把艺术课程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学校充分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苗锦文化展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体验民族传统工艺和文化的绝佳机会。学生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苗锦的制作过程,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艺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艺术团队训练课
学校以大学生艺术团为重点,以艺术类社团为对象,整体推动学校文化艺术活动。积极推进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完成艺术团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相关制度的制定工作。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经历了26年的实践和研究,目前成为拥有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电声乐队、模特队、声乐队、话剧队、键盘乐队等八支队伍近300余名团员。学校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和学生艺术社团为平台,积极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质。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包括主持人大赛、校园人文景观设计比赛、原创文学作品竞赛、舞蹈大赛、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读书笔记、优秀影片观后感比赛等近20项活动,每届参与学生人数均超过万人。除此之外,还有普通话推广周、大学生艺术团汇报演出、专场演出、大学生社团活动月、人文素质讲座、广西交响乐团巡回演出以及每年由校、院两级举办的迎新生、庆国庆、迎新年、欢送毕业生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在2023-2024学年,学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广大学生在浓厚是文化艺术氛围中,接受艺术熏陶和美育教育,提升人文素质。
四、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
学校高度重视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的配置,保障艺术教育顺利开展。
(一) 经费投入
学校在2023-2024学年度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支持有所增加,确保了教学设备的采购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学校已采购了价值30万元的艺术教学设备,筹措专项资金用于场馆建设。
(二)设施设备配置
面对艺术教育场地和设备的不足的情况,学校进一步加快场馆建设的步伐,推进音乐厅和演艺中心建设。目前,演艺中心已经开工建设,同时小音乐厅已经装修完成,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基本满足艺术教育教学和举办大型艺术活动的需求。
(三)教师配备与培训
学校重视艺术教师的配备,有计划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进修,确保教师能够适应新时代美育的要求。学校在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配置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旨在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艺术活动开展
在2023-2024学年度,学校积极开展了多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
(一)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次,包括主持人大赛、校园人文景观设计比赛、原创文学作品竞赛、舞蹈大赛、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读书笔记、优秀影片观后感比赛等近20项。每届参与学生人数均超过1万人,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术讲座:邀请专业艺术家、设计师、文化学者等来校园开设艺术工作坊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专题讲座10多场次,提升了师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三)艺术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毕业展演和展出,开展2025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演和2023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中期作品展。开展校企、校市、校校共建的美育活动,完成川香坊企业演出、市委统战部三月三民族歌圩演出、市文联鱼峰歌圩演出、竹桐小学慰问演出活动等,受到央视新闻、广西新闻报道。把艺术展演作为美育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校内国庆晚会、独秀书屋开店仪式等各式各样的实践演出活动。将美育与体育融合,联合进行体育节开幕式表演,受到师生好评。
(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学校将地方文化、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教学,开展了一系列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为音乐专业学生开设壮欢课程,邀请壮欢歌师传授歌唱技艺。音乐系师生参与了“广西三月三”柳州非遗文化共享节,展现了广西民歌和传统文化,活动中学生与群众互动,提升了对地方文化的认知;艺术学院师生参加鱼峰歌圩与全国人民共同欢庆中秋节,受到央视新闻和广西新闻报道;大学生艺术团在白沙小学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演出活动;音乐系师生参加柳州市统战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启动仪式演出活动;学校在三个校区庆祝国庆和迎新晚会;师生代表参加柳州市鱼峰山歌会演出活动等等。
一年来,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师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推动艺术教育平台、机制和配套设施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