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的《非遗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依饭节为例》讲座在文昌校区四教4B906顺利举办。本次主讲人是莫艳婷老师,参与讲座的有社会工作专业各年级研究生和本科生。

莫艳婷老师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调查经验。讲座伊始,她对近年来国家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等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接着用仫佬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饭节视频作为导入,分别从依饭节的起源、传承与发展过程等内容,讲述了依饭节从一个民族传统节日逐渐演变成多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符号的历史过程,进而从中提炼出了共建举行、多语言交互、内容共享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元素。莫艳婷老师指出,依饭节不仅是一个展示仫佬族文化的平台,更是一个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契机。莫艳婷老师提出了与以往学术界有关这个议题研究的学术对话点,为今后研究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以及民族社会工作提供了民族互动互融等方面的思路参照。
在讲座的末尾,莫艳婷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聆听讲座,对仫佬族和依饭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和生命力。同时,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类似的民族文化活动与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仫佬族和依饭节的认识和了解,也让同学们对非遗节日文化对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不断关注和重视,如依饭节等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