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学院汪煦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汪煦来源:生化学院 责任编辑:蒋文洁 罗杰 相远方发布时间:2025-03-30浏览量: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高等合成与催化,JCR一区,中科院SCI二区, IF = 4.4)上发表了生化学院汪煦副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Synthesis of 2-Aminoquinazolines through I2-Catalyzed Cyclization of 2-Aminoaryl Ketone Oximes and Isocyanides。生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林惠舒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汪煦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为第一单位。

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众多生物医药和功能材料分子的骨架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在环境友好的反应条件下,高效率、高选择性地实现新型含氮化合物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汪煦副教授课题组近年来一直从事异腈参与的串联反应构筑含氮有机功能分子的研究,已经成功构建了在生物活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2,3-二氨基喹唑啉类衍生物(Adv. Synth. Catal., 2025, 367, e202400851.)、2-氨基萘类衍生物(J. Org. Chem., 2023, 88, 12409-12420.)、茚并[2,1-b]吡咯类衍生物(Adv. Synth. Catal., 2022, 364, 1117-1121.)、5-氨基咪唑类衍生物(Adv. Synth. Catal., 2021, 363, 2762-2766.)和5-氨基-1,2,4-噁二唑类衍生物(Org. Biomol. Chem., 2020, 18, 4936-4940.),以及合成了一系列在固态和液态双发光的苯并咪唑并异吲哚衍生物(J. Mol. Struct., 2024, 1299, 137217.)。

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汪煦副教授课题组设计了利用邻氨基苯酮肟和异腈作为起始原料,在碘催化条件下构建了一系列在发光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2-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该合成方法具有原料简单易得,无金属催化,条件温和,官能团兼容性高等优点。此外,采用紫外-可见吸收(UV-vis)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表征了合成分子的光谱性质,并探讨了溶剂极性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密度泛函数理论(DFT)计算,研究了分子结构与发光性能之间关系,揭示了D-A型结构更加有利于提高该类分子的发光性能。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2461004)。

论文链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sc.202401463

刊物简介:《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ISSN:1615-4169) 创刊于1828年,是德国化学学会出版社(Wiley-VCH)旗下的著名国际刊物,也是有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和应用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主要刊登学术界和工业界在催化、合成领域令人振奋的新成果。

上一篇:我校学子在 “我要上民T”服装设计大赛决赛中喜获佳绩

下一篇:学校新增自治区级科研平台2个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