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共绘蓝图,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广西科技大学规划调研服务队深入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开展调研

发布者: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2025-07-21 [来源]: [浏览次数]:

7月6日至8日,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共绘蓝图·共融共赢”泗顶镇“十五五”规划调研服务队深入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开展了为期3天的实地调研。团队由经济与管理学院赖玥、成天柱、马桂方3位老师指导,资产评估、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10余名研究生及本科生组成,围绕泗顶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完成情况、民生需求等核心议题,通过座谈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梳理当地发展现状,为“十五五”规划制定提供一手资料与决策参考。

此次调研紧扣“十五五”规划编制需求,旨在通过系统调研:一是剖析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瓶颈;二是评估“十四五”规划实施成效;三是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地谋划可持续发展路径。团队依托经管学院专业优势,整合经济学、管理学、资产评估等多学科力量,确保调研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

7月6日上午,团队首站来到泗顶镇政府,与分管农业及产业工作的副镇长熊华开等开展座谈。熊副镇长详细介绍了泗顶镇产业现状:全镇形成以金桔(5000余亩)、油茶(3700余亩)、蛋鸭养殖(300亩标准化基地)为主,水稻、香杉、罗汉果等为辅的“百花齐放但不够强”的产业格局。

团队就土地流转规范、“十四五”指标完成情况等展开追问,初步掌握了全镇产业规划的核心痛点。

2.田间地头:走近农户,感知生产实况

2.1冬瓜种植田:劳动力与技术的双重困境

7月6日下午,团队深入泗顶镇冬瓜种植户秦老板的30亩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年近六旬的秦老板,退休后满怀热情返乡投身农业,今年是首次尝试冬瓜种植,却已深刻体会到“农业难做”的现实。他坦言总投入高达40万元,主要用于大棚建设、土地修整及道路等基础设施。然而,多重困境导致生产远未达预期。

同日(7月6日下午),团队走访了80后返乡创业者韦老板的59亩番茄基地。韦老板(1982年生)2022年从柳州建筑行业归来,坦言当时是“头脑一发热想干就干”。他投入近30万元(含滴灌系统、简易棚架等基础设施),采用“番茄-玉米-辣椒”轮作模式,以应对致命的土传病害问题。

7月7日上午,团队走访了儒南村拉井屯粤桂协作项目支持的现代设施农业大棚基地(共4个棚,约20亩)。负责人韦老板介绍,该基地在山东寿光技术支持下于今年首次试种,主要种植圣女果和大番茄,旨在探索北方设施农业技术在泗顶镇的适应性。大棚配备了滴灌系统、需人工操作的顶部卷膜通风装置以及应对阴雨天的补光灯,病虫害防治采用烟熏法。


7月7日下午,团队深入调研了融安县德隆蛋鸭养殖基地。该基地占地110亩,以300多元/亩的价格租赁15年,采用高度标准化的“公司+农户”模式运营。基地存栏3万余只父母代种鸭,养殖密度严格控制在每平方米1.5只。公司承担核心投入,包括场地建设、鸭舍、自动化设备、种苗、饲料、疫苗药品及技术全程指导。技术员至少每三天到场巡查一次,确保防疫和生产规范到位。种鸭一个完整周期为510天(从进苗到淘汰),期间需注射13次疫苗,由农户在公司指导下自行完成。管理核心在于环境控制(尤其防暑降温依赖风扇与充足井水)和定时定量饲喂,以保障产蛋性能与整齐度。

7月8日上午,团队走访了山贝村600亩脆蜜金桔示范基地。负责人肖老板(50岁)介绍,该基地2019年由沙糖桔园(因黄龙病黄化)改种,政府投入高达2000万元建设了关键基础设施,包括山地避雨大棚(有效防止成熟期雨水导致裂果)、滴灌系统以及道路硬化等,是典型的“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成功案例。

7月8日,调研团队深入泗顶镇村民家中进行访谈,与多位村民展开了坦诚交流。青壮年外流,村庄“空心化”加剧。访谈中,“年轻人都没有人在家”成为反复被提及的现状。一位老人无奈地表示:“老人家根本没得到钱,重点是这个东西(指需要体力或技术的农活/产业)。”劳动力短缺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也使得村庄活力下降,许多事务“很难统计”或推动乏力。

广西科技大学“共绘蓝图·共融共赢”调研服务队将基于此次详实的一手资料,深入开展分析研究,为泗顶镇编制一份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操作性强的“十五五”规划提供扎实的学理支撑和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助力泗顶镇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