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于2006年获批企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2008年获批工业工程自治区优质专业,2012年获批工业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20年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本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社会组织管理活动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 交叉学科。目前逐步形成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管理决策与优化、技术创新与管理、数据科学与智能管理4个稳定且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本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现有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及柳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协同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本学科将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和学科特色,依托学校工科底蕴优势,彰显管理科学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建设成一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体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面、扎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和较好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培养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具备扎实的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经济、行为科学及工程等基础知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理论与方法;掌握基础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理论;全面了解和掌握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二)能力目标:能够有效地运用管理和经济理论、结合新科技新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解决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掌握较为规范的研究方法,能够独立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三)素质目标: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对复杂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问题能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具备开放的思维方式,善于吸收和借鉴其他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培养(研究)方向
(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的重点培养方向,本方向重点研究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智慧物流系统、制造系统工程、供应链风险管理、区域物流网络设计等,实现供应链与物流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高供应链效率,增强供应链韧性,提高跨界供应链协同能力,实现物流系统降本增效的目的。在区域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生产物流优化与仿真、物流枢纽布局及效率研究、供应链安全与韧性、供应链协作与竞争、供应链碳减排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二)管理决策与优化
管理决策与优化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培养方向,本方向重点研究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程项目评估与管理、决策心理学与行为决策等领域,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探索经济管理中的复杂决策问题,推动决策优化与未来趋势预测。在工业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决策者行为模式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技术创新与管理
技术创新与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培养方向,本方向重点研究制造业领域团队技术创新行为、企业研发投入及创新绩效评价、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创新风险识别与预测等领域,在领导和高管团队特征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汽车制造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专利商业化模式、技术创新政策与技术扩散模式、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取得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四)数据科学与智能管理
数据科学与智能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创新培养方向,本方向重点研究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机器学习与预测分析、人工智能在工业中的应用等领域。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资产价值、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优化与智能调度等方面形成了一定培养特色。
四、学习年限
培养标准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1年,正式开题报告通过后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延长修业期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各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符合提前毕业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毕业。
五、培养方式
主要开展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施以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既要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作用,也要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和实践应用的教育作用。研究生入学1个月内确定导师,导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与研究生共同制定课程学习计划,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须报研究生处和经管学院备案。
(二)加强与校外企业、科研机构在培养硕士研究生方面的合作,把寓教于研、
激励创新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教协同、产学结合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发挥集体指导和团队培养的优势,积极探索研究生协同育人培养方式,让研究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可采用讲授、讨论、专题报告、实验和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研究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研究生批判精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既要使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课程教学应注重实效,严格考核。
(四)积极开展文化、学术和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人文素质。
六、课程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学习26学分 |
必修实践环节6学分 |
学位课 |
非学位课 |
文献 阅读 |
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 |
学术活动 |
劳动教育 |
32 |
18 |
8 |
1 |
2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