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是学校第一批具有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院。在人工智能浪潮袭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背景下,学院以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己任,充分发挥学校“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特色,秉承“自信、致远、智高、能达”的自动化学院精神,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不断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4人,博士4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余人、研究生250余人。拥有“广西壮族自治区低空无人飞行器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有智能感知与控制等10余个科研团队。多次承办全国教育教学、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70余项,自治区级奖项200余项。近五年,学院获批纵向项目50余项、横向项目8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70余项。

一、学科(学位点)概况
(一)(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支撑学科,获广西重点学科、广西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4个二级学科培养方向。有包含2个自治区级在内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0多个,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50多人,博士占比超70%,教授14人,副教授30多人。近五年,导师队伍进校科研经费2300多万元,承担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23项;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6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30余篇;授权专利38项;培养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就业率均在90%以上。学科将区域经济发展中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需求相结合,在智能控制算法和智能检测技术及其应用、机器视觉系统及图像处理技术、自动化装置的设计研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较好成果,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二)(085406)控制工程
电子信息类别下的控制工程领域自2019年开始招生,主要培养方向有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与应用、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在开展相关控制工程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在控制工程领域中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现有硕士生导师40多人,教授12人,副教授30多人。近五年承担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90多项,科研经费超1200万元。依托广西移动机器人机构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广西低空无人飞行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交通运输行业物流无人飞行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柳州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柳州市智能感知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与柳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州特种变压器、柳州源创电喷、南方电网(柳州)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包含2个自治区级在内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0多个,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085510)机器人工程
机械类别下的机器人工程领域自2022年开始招生,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器人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机器人自主行为理论与方法。现有研究生导师30多人,教授8人,副教授20多人。近五年,承担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70多项,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依托广西移动机器人机构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广西低空无人飞行器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广西交通运输行业物流无人飞行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柳州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柳州市智能感知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机器人智能优化算法、多机器人协作,图像的视觉感知与处理及机器人容错控制系统、机器人路径规划、无人机飞控系统设计等方面开展较深入研究,取得较好的理论与应用成果。

(四)(085801)电气工程
能源动力类别下的电气工程领域自2025年开始招生,主要研究方向有新型电力系统及运行控制、新能源及能量管理技术以及现代电能变换技术等。现有研究生导师20余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多人。近五年,承担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学位点立足地方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广西交通运输行业物流无人飞行器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低空无人飞行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与柳州供电局、超高压输电公司柳州局、柳工、东风柳汽、柳州特种变压器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包含2个自治区级在内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0多个,重点培养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中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五)(085808)储能技术
能源动力类别下的储能技术专业学位点自2025年开始招生,主要研究方向有储能本体关键理论及技术、储能变换与控制技术以及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等。现有研究生导师20余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余人。近五年,承担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超1000余万元。学位点立足地方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广西交通运输行业物流无人飞行器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低空无人飞行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与柳州供电局、超高压输电公司柳州局、柳工、东风柳汽、柳州特种变压器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包含2个自治区级在内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0多个,重点培养学生在储能领域中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考生录取当年9月30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我校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三、报考程序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准予参加考试,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积极配合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
(一)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5年10月16日至10月27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5年10月10日至10月13日,每天9:00—22:00。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初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调剂办法、计划余额等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4.考生要如实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5.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教育部规定的相应机构进行认证,并于网上报名截止前将认证报告(PDF格式)发送至我校研究生院招生科邮箱gkyzb@gxust.edu.cn,邮件名称请以“学历校验+考生姓名+报名号”命名。
6.报考我校且毕业后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就业的少数民族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者工作单位和户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且定向就业单位为原单位的少数民族在职考生,可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按要求填报相关信息且按规定进行申请,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报考类别填写“12定向就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定向就业单位填写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名称,往届生填写就业单位名称。
注意事项:
(1)调剂考生不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
(2)网上报名时未按规定申请的,不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
(3)凡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或者不按要求填报的,不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
(4)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不单列招生计划,与一志愿正常上线考生共同排名,择优录取。
(5)申请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不再享受初试加分政策。
7.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含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复试前须向我校提供《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进行复核。
8.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并选择报考点。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9.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
10.报考专项计划的考生,不再享受初试加分和少数民族照顾政策。
11.符合多项加分项目的考生,分值不得累加。
(二)网上确认
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
2.考生网上确认应当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及报考点要求的其他材料,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当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3.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5.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6.考生报名成功后,应通过定期查阅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招生单位官方网站等方式,主动了解考试安排、防疫要求等事项,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四、学制、学费和奖助政策
(一)学制、学费
1.学术学位硕士学制3年,学费8000元/年。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制3年,学费13000元/年。
以上收费标准仅供参考,2026年实际收费标准若有变化,最终以广西物价主管部门核定和备案的为准。
(二)奖助政策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我校设立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多元奖助体系,支持研究生专注学业,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国家助学金:6000元/生·年,资助比例100%(有固定工资收入者除外)。
(2)国家奖学金:20000元/生·年,奖励品学兼优学生,按上级部门下达指标评选产生。
(3)学业奖学金:一年级,第一志愿录取考生及“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毕业调剂录取考生获得4000元/生·年,其他调剂考生不享受学业奖;二、三年级总获奖比例≤80%,一等奖6000元/生·年,二等奖4000元/生·年,三等奖2000元/生·年,各等级的具体比例依据当年财政拨款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4)学校还设有“三助”岗位、各类竞赛奖、考博升学奖学金、“学术之星”奖、国家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以上奖助学金政策仅供参考,如有变化,则按最新发布的文件规定执行。
2.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目前我校未设立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相关奖助政策。如上级部门有新的奖助政策要求,将按其规定设置。

五、联系方式
(一)招生科
联系地址:广西柳州市文昌路2号广西科技大学文昌校区办公楼4楼416;
联系电话:0772—2685375;联系人:朱老师、王老师;
报考QQ交流群:773720956;邮箱:gkyzb@gxust.edu.cn;
研究生院官网:http://www.gxust.edu.cn/yjs/zsgz.htm.
(二)招生学院
招生学院联系方式请查阅《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学院联系方式》,网址:https://www.gxust.edu.cn/yjs/info/1254/5358.htm。
(三)申诉举报电话:0772—2685375(招生科);0772—2686375(纪委办)。

识别二维码获取广西科技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识别二维码获取广西科技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学院联系方式

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考生对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支持!
热忱欢迎全国各地考生报考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