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天,记者来到地处崇左市扶绥县的东门镇岜楼村。站在村边的山坡上,满眼都是绿色的甘蔗林。
甘蔗属水果中稀有的茎用水果,含糖量高,浆汁甜美。根据用途,甘蔗分为糖料蔗和果蔗,前者糖分较高,纤维较为发达,利于压榨,用于制糖;后者糖分较低,纤维较少,水分充足,作为水果食用。

崇左地处桂西南边境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度高,光照强,非常适宜糖料甘蔗的生长。近年来,随着甘蔗价格水涨船高,岜楼村村民开始大面积种植甘蔗,荒山开垦,水田改种,越来越多的甘蔗林让岜楼村有了新的名字——“甜蜜村庄”。据该村党支部书记何春立介绍,岜楼村目前有395户农家,1562名村民,家家户户都种植甘蔗,每年仅靠种植甘蔗一项就可实现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靠着种植甘蔗,村民建起了洋房,购买了私家车,村民将这些用甘蔗换来的车房称为“甘蔗楼”“甘蔗车”。
“这些都与农行多年来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支持、农行驻村指导员的辛勤指导有关。”何春立强调。农行信贷资金的投放,不仅增强了当地农户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也有效推动了当地蔗糖产业链的规模化、专业化进程。
村民黄大伯就是农行信贷支持甘蔗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在农行贷款的支持下,他扩种甘蔗50多亩,收成一年比一年可观。现在,黄大伯建了一栋三层、160平方米的楼房,家里电冰箱、电视、洗衣机、空调等常用电器应有尽有,还买了私家车,日子越来越红火。
今年,岜楼村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顶住压力,不误甘蔗种植农时,种植甘蔗3000亩,建成1000亩甘蔗高效节水浇灌示范片区,全村的“甜蜜”致富路走得又快又稳。农行扶绥县支行持续加大“三农”贷款特别是农户小额贷款“甘蔗贷”的投放力度。截至今年上半年,全行“惠农卡”发卡总量近6万张,覆盖率达70%,“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授信2.5万户,授信金额达7.5亿元;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甘蔗贷”4.5亿元。
农行扶绥县支行行长黄能健表示:“农行不仅为当地蔗农的田间管理、连片开发种植、高效节水灌溉等生产给予了充分的信贷资金支持,也实现了农行自身的社会价值。
岜楼村的“甜蜜生活”仅是广西“甜蜜蓝图”的一景。作为全国糖业大省,广西全省的产糖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019—2020榨季,全区蔗糖产量再度突破600万吨。糖业不仅是广西的特色优势产业,更是建设壮美广西的重要支撑。
随着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制糖成本上涨过快、国际蔗糖产能陡增、国内外糖价倒挂等新情况逐步凸显,制约了广西糖业的发展壮大和提质增效。面对这一形势,广西糖业启动了“二次创业”工作,金融机构迅速跟进,围绕“二次创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2019年10月,广西印发《关于金融服务广西糖业全产业链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稳定信贷投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破解糖企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困境。人行南宁中支联合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成立金融服务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指挥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监管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几家抬”合力,形成常态化的糖业金融服务制度。
指挥部成立半年多来,通过建机制、保供给、搭平台、降成本等多项举措,疏通金融支持糖业的痛点、难点、堵点,实现糖业全产业链融资“总量增、结构优、产品新、利率降”,端稳全国“糖罐子”。
素有“中国糖都”美誉的广西崇左充当了广西糖业“二次创业”的排头兵,积极打造中国糖循环产业的标杆。人行南宁中支指导辖区人行崇左市中支充分应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切实发挥“农村信用+供应链品牌”叠加效应,助力崇左糖业发展。
人行崇左市中支指导辖区金融机构以“核心企业”糖企的信用为增信依托,围绕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中蔗农信息和征信系统采集的蔗农信用报告,通过银行、政策性担保公司等多方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该行推动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依托糖企供应链,推出线上办理方式,商业银行基于了解的农户信息,上线蔗农白名单导入信贷系统,在比对、确认核心企业使用网银上传的贸易信息订单与融资客户信息无误后,对蔗农进行授信。蔗农可通过手机银行自主办理借款、还款手续,实现纯线上操作,有效满足蔗农生产资金需求。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正值广西蔗糖生产、糖料蔗种植的关键时期,不少糖业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遇到资金紧张等难题。金融服务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凝聚各方合力,面对企业急迫的融资需求,及时提供供应链金融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推动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