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验收

入户识别调查

探讨村集体经济
2015年,我校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按照自治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再次向扶贫点派驻扶贫工作人员。按照安排,管理学院辅导员蔡永林成为了融安县泗顶镇寿局村“第一书记”。他带着十足的干劲和激情扎根寿局村,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全力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在大石山区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
寿局村位于融安县泗顶镇东北方向,地势东高西低,东部石山耸立,四周山岗连绵,属于典型的大石山区,林地多耕地少,河流沟壑较多。全村有14个自然屯,共494户2015人。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确定贫困户139户,贫困人口470人,贫困发生率23.3%。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以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多年来寿局村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经济薄弱的贫困村。
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蔡永林认识到产业发展是脱贫的源动力,寿局村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可持续增收的长效造血机制。寿局村植被丰富,林地众多,比较适宜发展种植业及养殖业。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考察,蔡永林和村委经过商量确定了寿局村重点发展传统的罗汉果种植业与林下养鸡的双翼发展策略。通过下村入户开会宣传惠农政策,努力调动贫困户与建档立卡户种养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本村党员干部罗秀花、于东全等主动传授种养殖经验给本村贫困户,替村民找销路,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种植罗汉果、养殖土鸡。在他们的带动下,2016年,寿局村罗汉果规模达到1000余亩,同比翻番。养殖1000只以上土鸡的农户达到了20户,养殖规模达3万羽,每家每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000元以上,为脱贫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吸引了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的关注,蔡永林得以走进广西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通过节目为寿局村的罗汉果和林下养鸡资源拓展销售渠道,并为产业项目寻求合作与支持,使寿局村一时为众人知晓。2017年4月,寿局村整合资源成立寿丰种养专业农民合作社。谈到合作社成立的意义,蔡永林表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规范产业发展、致富脱贫的重要平台,将发展一批种养大户或村屯致富带头人,并科学规范种养殖;同时,建立营销网络,疏通销售渠道,积极应对农产品价格浮动带来的风险。今后将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2017年7月,蔡永林通过努力终于争取到了筹建微波脱水罗汉果加工厂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及资金41万元,通过合作社对接企业,以企业为龙头,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加工厂的成立将实现几代罗汉果人有自己的加工成品的心愿,使更多人能够喝到寿局村的罗汉果茶。
修路建桥促进民生改善
寿局村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部分村落目前尚无硬化路,村民交通出行不便。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经过多方项目争取,寿局村新修四个屯级硬化路4.8公里,2个屯级砂石路6公里,八岩、双河口屯等过水路坝3座,罗家、里胆水利受灾抢修亦耗资35万元。2017年,蔡永林定下的目标是争取将未通水泥路的四个屯(罗家、八岩、瓦瑶、龙骨)全部通硬化路。
修路建桥需要资金。蔡永林积极向后援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申请基建资金,获得10万元的资助,同时融安县药监局出资1.2万元、群众筹集1万元,龙骨屯漫水桥的修建工作得以实施,力促村民出行畅通无阻。按照“六个一”标准,寿局村新的村委办公楼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群众生产生活越来越方便。
智力帮扶助力脱贫攻坚
在蔡永林的牵线搭桥和后援单位的努力下,寿局村139户贫困户全部开展了结对帮扶。我校管理学院、理学院、土建学院、体育学院、财经学院、机关第三党总支等对寿局村家庭负担较重的有在校生的6户因学致贫的贫困家庭进行“一帮一联”结对帮扶,发动师生捐款15301.52元作为扶贫基金,定期发放到帮扶户手中,助力脱贫。同时,我校管理学院等后援单位利用学生暑期“三下乡”到寿局村开展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活动,通过开展作业辅导、科技讲堂、爱心午餐、素质拓展等义工活动,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丰富山村儿童的假期生活,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蔡永林表示,扶贫先扶智,决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拔穷根就要从孩子抓起,不让贫困代际传递。
令蔡永林忧心的是贫困户中还有10户人家没有电视看,导致业余生活单调,更别提他们能了解国家最新政策资讯。按照自治区“八有一超”的脱贫指标,贫困户脱贫必须有电视机看。为此,蔡永林通过多方联系,打动一家爱心企业,该企业出资购买了10台电视机赠予寿局村的贫困户。同时,蔡永林联络我校管理学院等6个二级单位出资购买接收设备10台,解决了本村贫困户没有电视机看的难题。
由于工作突出,蔡永林被评为2016年度寿局村优秀共产党员。蔡永林表示,作为一名党员,他将始终把山区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为脱贫攻坚贡献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