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子工程学院“微纳光电子技术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称西安光机所)在国际光学期刊Photonics Research(中科院一区Top,IF=7.2)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Optical intensity-gradient torque due to chiral multipole interplay。论文第一作者为电子工程学院2025届研究生文继权同学(现于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通讯作者为广西科技大学陈华金教授、广西科技大学郑红霞副教授和西安光机所徐孝浩研究员。广西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

近年来,基于光力和光力矩的光学操控技术因其非接触性与高精度的优势,在生物成像、微纳制造、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中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虽然光力和光力矩发展历程并行,但至今人们对光学力矩的理解仍主要局限于自旋角动量(光学自旋)机制,从而忽略了其中潜藏的物理机制与其可能衍生的应用。
该研究团队提出,光强作为光场最基本的结构特征,如果能直接利用其空间变化实现微粒自旋调控,必将大幅降低操控系统的复杂度。为此,该研究团队在各向同性手性球形微粒上揭示了强度梯度力矩的存在,这种新型力矩为实现手性微粒的三维旋转控制提供了一条独特路径。同时,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适用于任意尺寸手性微粒的光力矩理论框架,描绘了光力与光力矩之间,从手性体系到非手性体系的深刻关联。
该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一种此前被忽视的光力矩产生机制,还阐明了手性光机械效应、光场结构参量以及Mie散射之间的联系,为发展新型光学操控策略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强度梯度力矩的光学旋转控制有望在分子操控、微型机器以及三维光学成像等前沿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该项研究成果不仅为光学操控揭示了新的物理机制,也为生命科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提供了新的应用空间。
该项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174076、12204117、1227418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F0613700),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GXNSFFA026002、2024GXNSFBA010261、2021GXNSFDA196001、AD23026117),以及复旦大学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KF2022_15)的支持。
论文作者:
Photonics Research:文继权,陈华金*,郑红霞*,严绍辉(西安光机所),姚保利(西安光机所),Olivier J. F. Martin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徐孝浩* (西安光机所),林志方 (复旦大学)。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364/PRJ.56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