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的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各种相关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包括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程序系统以及计算本身的性质和问题的研究;计算机技术侧重于研制计算机,研究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和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1994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 年成为广西科技大学(原广西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2010 年成为广西科技大学(原广西工学院)重点学科,2020 年 3月获批增列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以教育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努力创新,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规范各项管理,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全面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
本学科形成了一支以教授为核心、博士学位人员为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具有开展计算机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具有较丰富培养研究生经验的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都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导过多届硕士研究生;学术骨干都主持过省部级项目,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科研能力。已逐步形成计算机视觉与智能认知、计算机应用技术、复杂系统结构与理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多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和科研团队。这些学科方向具有特色优势,基础理论研究力量雄厚、软件技术研究紧随国际主流方向、研究内容紧随时代研究的热点及前沿、结合柳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计算机控制及智能驾驶方面的特色研究。
本学科的人才培养面向柳州乃至全区智能制造的需求。加大对计算机视觉与智能认知、智能交通、无人驾驶、工业数据分析、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等涉及柳州市支柱和新兴产业集群关键技术人才培养。一方面采用引进来的方式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增加校企合作项目,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通过骨干教师以点带面的方式引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与其它专业师生进行科创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标准如下:具有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软件、网络系统、多媒体数据处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综合集成与应用的能力,具有足够代码量的计算机编程实践训练,编写的技术文档规范。

研究生学术论坛

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
二、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对所从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方法、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能创造性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交叉性研究以及工程应用研发,可以在相关部门从事计算机专业性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也可以攻读博士学位。
三、研究方向
1. 人工智能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目标跟踪与检测,行为识别,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的统计学基础等。在视频监控,智能机器人,人类行为分析与识别,车载视频等视觉系统所涉及的模式识别,智能体行为分析与识别,系统协同与智能控制方法,聚类分析,数据重采样,分布式计算与在线处理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2. 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面向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领域。在深度学习理论的应用,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计算机视觉应用,系统协同与智能控制方法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功能设计、综合验证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3. 网络系统与安全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网络数据的抽象建模、智能分析与处理,图嵌入,复杂网络,网络设备构建,物联网,语义网,网络安全等。在网络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处理方法,图嵌入方法、复杂网络分析与建模、下一代通信网络技术、网络攻防建模、入侵检测与控制、网络行为分析、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四、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科学研究、课外实践相 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
1.实行以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培养人放到第一位,既要做学术训导人,也要做人生领路人。导师发挥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 范教导作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做 好职业生涯规划,切实履行学生日常管理责任。
2.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的助教、助管,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的助研工作。
3.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式,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 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4.加强与校外企业、科研机构在培养硕士研究生方面的合作,科教协同、产学结合培养创新人才。让研究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5.开展文化、学术和体育活动,增进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人文素质。
五、课程设置
本学科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补修课三类。学位课包括学位公共课(4 门,8 学分)、学位基础课(3 门,6 学分)、学位专业课(3 选 2,4 学分);非学位课(选修课)不少于 8 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