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广西科技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文昌校区办公楼多功能报告厅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学校党委书记赵君代表中国共产党广西科技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勇担使命 团结奋进 加快建成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报告。报告回顾了学校过去5年的奋斗历程,擘画了学校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1256”总体发展战略。
为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学校党委宣传部推出《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大家谈》系列访谈栏目,汇聚独家视角,分享真知灼见。近日,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院长廖志高接受全小媒的专访,围绕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及学校的实践。
全小媒: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健全完善质量评估机制与质量监控体系,请问您如何理解?
廖志高: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健全完善质量评估机制与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明了方向。研究生院将通过落实分类培养理念、创新“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完善分类培养课程体系、强化“以评促建”、全过程监测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等举措,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首先,持续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培育应注重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学科知识的深度挖掘为根基,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探索基础学科的理论难题,拓展学科边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则需紧密贴合行业实际需求,重点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尤其是工科专硕,应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积累实操经验。
其次,全面推广“‘双一流’+地方工科院校+行业头部企业”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借助“双一流”高校的优质资源、先进理念和科研实力拓宽我校研究生学术视野,通过联合申报高级别课题、平台和科研成果,提升其学术创新能力。地方工科院校熟悉本地产业,能够精准对接区域经济,而行业头部企业则能带来最新的实践经验和项目。通过引入行业头部企业,以“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为抓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第三,进一步完善分类培养课程体系。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增加理论深度和前沿知识,多开设学术研讨课,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应结合“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课程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引入企业案例教学。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功能,将专业实践落到实处。
第四,以评促建,持续改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专项合格评估和周期性合格评估是对研究生培养基本条件和质量的全面检验。通过合格评估,确保学校具备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基础条件,并按照设定的培养目标持续建设,体现学科特色。学科评估则聚焦学科发展水平,考量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人才培养质量等。其结果有助于学校明确学科优势与不足,调整学科建设方向,集中资源提升学科竞争力。
第五,全过程监测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在课程教学环节,严格监控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评教、同行互评以及教学督导等方式收集对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的反馈,并及时告知相关学院和教师。在科研和实践环节,及时掌握研究生开展科研和实践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定期检查、中期综合考核、毕业审核等关键环节,实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控。
全小媒:结合您部门工作,谈谈下一步如何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廖志高:主要从导师选拔机制、导师培训和导师考核等方面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首先,优化导师选拔机制。一是提高选拔标准,对于专业素养,不仅考察其在本学科的知识深度,还要关注其知识的广度和跨学科能力。二是完善选拔流程,在个人申请、学院推荐的基础上,增加学院面试环节,主要是对候选人教育理念、指导经验、科研规划等方面的考察。
其次,强化导师培训体系。一是分类培训,对于新入职导师,开展基础培训;对于其他导师,开展进阶培训,如学术前沿讲座、指导案例分享等。二是通过“校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提升导师能力,选派导师到“双一流”高校访学,参与学科建设、项目攻关、联合培养博士生;以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为抓手,选派导师入驻行业头部企业,参与实践项目,深入了解行业需求,以项目驱动指导学生。
第三,完善导师考核制度。一是建立多元化考核指标,涵盖教学、科研、指导学生等多个方面。二是严格考核结果运用,考核优秀的导师,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招生指标等方面优先考虑;考核不合格的导师,需进行警示谈话并督促其整改,如果复查仍不合格,暂停其导师资格。
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加强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