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学校“实干为要,创新为魂,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办学思想大讨论之科研副院长沙龙在文昌校区独秀书房举行。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邓朗妮、蔡亮出席沙龙。科研处班子成员,各二级学院(部)、附属医院分管科研工作副院长(副主任)及学科带头人代表参加沙龙。

论坛现场
与会人员围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个人思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如下: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冯丕红表示,一是构建“人工智能+”科研平台,利用AI赋能已有科研平台,培育“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交叉研究中心”;二是优化科研团队结构,共同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三是建立选题动态调整机制,常态化组织“人工智能+马克思主义”选题研讨;四是完善科研成果培育与转化链条;五是深化与中共柳州市委员会宣传部的共建合作,加强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成涛表示,一是立足柳州制造业,聚焦机械、汽车全产业链需求,组建跨学科团队攻关人工智能融合技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成果; 二是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行“校内揭榜挂帅”机制,优化团队考核与资源分配,强化成果转化激励,激发科研活力;三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将实干创新融入育人全流程,设立“AI+”专项实践项目,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蒋承建表示,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在科技创新上,锚定产业痛点,在生物工程精准育种、化学工程智能催化等关键场景,强化人工智能与工程学科交叉融合,搭建跨学科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数据驱动科研模式;在成果转化方面,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人工智能赋能的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完善配套设施,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成果与需求智能匹配,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创新成果助力产业升级。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宇良表示,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一是统筹规划科研方向,整合资源协同攻关;二是精准布局科研项目,集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深刻认识人才是创新根本保障,有组织深化高校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的契机,培育一批既懂政策又有技术的高水平综合人才,为土木工程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新时代科技浪潮中实现更大突破。

自动化学院院长刘胜永表示,学院必须牢牢抓住广西发展“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柳州发展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的千载良机,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一是以需求为导向,联合企业建立AI场景大模型,解决产业痛点,赋能产业升级;二是构建“学科+平台+产业”融合生态,建立跨学科交叉科研团队,提高创新活力;三是打通转化堵点,完善服务体系,建立“需求对接—技术研发—市场应用”闭环,提高成果转化率。
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陈华金表示,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科研创新提出“调研—项目—平台”的发展路径。一是深入企业行业调研,精准对接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区域产业技术需求,建立动态需求数据库;二是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推动“企业出题、校企共答”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核心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三是强化平台共建,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平台、研究生培养基地等,促进校企资源互通,努力让论文写在产品上、专利转化在车间里。
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梁斐雯表示,可用“应对挑战、主动对接、拥抱未来”3个关键词涵盖思考内容。应对挑战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以科研韧性破局,结合政府重点工作,探索“十五五”前期调研及“十五五”规划编制等工作的可能性。主动对接是积极破解产业需求侧联动机制——依托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共建的“产业需求库”在高级别决策咨询中坚守,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拥抱未来是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经管科研转型与转化——探索开拓AI科研赋能功能,以人工智能应用拓展经管学科科研研究边界与深度。
理学院副院长霍海峰表示,学院通过一体化布局学科方向、平台方向、科研团队主攻方向,凸显数理特色。立足柳州地方产业发展需要,面向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装备,医药卫生等领域,聚焦于生物数学理论及其应用、理论物理、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等方向,整合形成了应用数学、数据科学及智能决策、理论物理等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释放教师科研潜能。加强校企协同,构建“数学建模-算法设计-验证环境”体系化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模式从单点到体系化创新,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吴振国表示,聚焦“AI+艺术”应用创新,探索艺科融合服务产业的新路径。一是锚定需求,依托非遗数字化和柳州工业基因,应用生成式AI技术赋能文化资源活化。二是重构学科生态,联合计算机学院共建“AI+”课程,培养学生AI工具应用与创意转化能力。三是打通转化链条,校企共建“民族艺术智能应用基地”,推动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将技术应用转化纳入考核。未来,我们将以AI为“新画笔”,推动艺术从“技术适配”转向“场景赋能”,助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金钱伟表示,一是语言智能与区域国别研究深度融合。立足多语种学科优势,以校级“语言智能与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为平台,重点突破跨境数据智能分析、智能翻译等领域的应用,构建语言学和AI交叉研究范式。二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建立学科共同体,与东风柳汽、柳工等10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实现“校校企”三位一体联动。三是青年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青年博士享受1年教学减免;配套社科奖申报辅导、国基课题“一对一”帮扶;以内生动力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
体育学院副院长吴菊花表示,一是把准科技创新方向——持续关注群众体育领域,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需求已成为热议话题,这给数智化赋能体育科技创新带来广阔应用前景;二是积极走出去,鼓励具有创新思维、实践经验和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体育科技人才积极与体育科研所、体育企业等合作,切实了解市场需求,共同申报体育科技项目,推动成果转化;三是以体育硕士培养为契机和抓手,有效传递压力,师生共促,促使体育学院科研工作更进一步。
启迪数字学院副院长王萌表示,学院以AI+智能制造和AI+医学图像处理两个方向为突破口,围绕服务于柳州市工业化数字转型和学校医学发展,解决了广汽集团相关车企行为识别、柳州市相关医院医学图像识别等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将企业和医院的实际需求转化学生的真实实践项目,将科学研究成果反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切实提高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质量。

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赵足娥表示,立足区域产业优势,依托学校已有国际化建设资源,尤其是和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越南河内工业大学等高校积淀多年的人才联合培养经验和产学研资源,构建跨国联合实验室、海外研发中心,精准对接东盟国家对智能装备的个性化需求,反向指导我校人工智能团队定向研发;同时,在已有合作办学基础上,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地方产业技术出海需求。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闭雄杰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医疗领域。从医学影像识别到辅助诊断,从手术机器人到个性化治疗,AI已成为医疗创新的核心驱动力。然而,医疗问题的复杂性和临床场景的特殊性,决定了单靠技术或医学单方面突破难以实现真正变革。医工结合的核心理念,正是打破学科壁垒,让工程师的算法模型与医生的临床需求“同频共振”,形成“临床问题—技术研发—应用验证”的闭环,让科技创新真正“从实验室走到病床边”,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赵时梅表示,基于医学检验与临床医学特色,聚焦产业需求导向下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出三点路径:一是针对检验数据挖掘不足与精准诊断需求,聚焦临床痛点构建AI创新链;二是以需求共研、资源共享与风险共担为核心构建"临床—企业—高校"协同转化机制;三是破除医工知识壁垒,重塑科研人才生态,培育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
科学研究管理处副处长朱晓琴表示,一是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一方面利用AI技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利用AI赋能科研项目的申报、组织和管理,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二是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利用科研平台大数据,整理和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向各级政府部门汇报,争取更多资源和支持;继续深入企业和园区,将科研成果向企业推广和宣传,收集企业技术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三是加强科研组织管理。聚焦前端,在申报重大项目和重要成果将工作重心前移,利用AI技术强化对申报前的组织、指导和审核。

医学部副主任、科研办主任伍善广表示,广西作为民族医药资源富集之地,拥有丰富诊疗智慧与药用资源。努力推动大数据、医工融合与民族医药研发的深度结合、协同创新,建立多方联动的产学研机制。同时,加大引进大数据医疗、民族医药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促进民族医药从传统诊疗向 “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化” 方向转型,提升广西民族医药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为我校医工融合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医学部药学系主任蒋旭东表示,针对我校药学学科资源有限现状,聚焦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实施错位发展三大战略:一是构建融合创新体系。依托跨学科平台整合生物信息学、计算化学与医药学,重点建设壮瑶苗药智能筛选平台破解民族药研发瓶颈。二是深化全链条协同机制。建立"需求-攻关-转化"闭环,实现从药物筛选到制剂工艺的全流程AI赋能。三是建设数据智能底座。机器学习分析不良反应数据支撑监管决策,AI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构建药物警戒平台。
医学部基础医学部主任段斯亮表示,一是构建临床需求驱动的科研转化途径,通过校院共建需求清单(聚焦肝癌、鼻咽癌等区域高发疾病)、组建临床-基础联合团队,建立"临床样本—多组学分析—机制验证"研究闭环;二是打造AI医学创新加速器,重点布局AI+疾病靶点挖掘、AI+肿瘤智能诊断、AI+慢病预测三大方向,整合临床医学、数据科学及基础研究团队,形成"问题发现-机制研发-临床验证"转化闭环。依托"小步快跑、错位竞争"策略,发挥应用型高校优势,通过临床样本挖掘与AI技术应用,推动科研成果向诊疗方案和产业价值转化,为区域健康建设提供智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