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思想大讨论】学校“实干为要,创新为魂,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办学思想大讨论之院长论坛发言节选
作者:唐滢来源:规划处 责任编辑:戚杰强 蒋文洁 罗杰发布时间:2025-04-30浏览量:

论坛现场

4月27日上午,学校“实干为要,创新为魂,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办学思想大讨论之院长论坛在文昌校区五教负一层安升咖啡厅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宝臣,党委常委、副校长邓朗妮、李健出席论坛。各二级学院(部)院长(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代表参加论坛。

论坛现场

与会人员围绕“增强发展引领力,提升社会协同力”主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思考,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如下:

学校党委常委、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戚杰强:一是持续深化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校市相融、校地合作”优势,深化与中共柳州市委员会宣传部的共建合作;加强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二是打造“工业思政”特色品牌。统筹用好柳州工业特色资源,建设“工业思政”大课堂、搭建“工业思政”大平台、建好“工业思政”大师资,构建广西科大特色“工业思政”育人体系。三是加强学科平台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教育专业硕士点建设为抓手,利用广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中心、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开展学术交流、理论宣讲、社会服务,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

机械汽车学院院长孙有平:2025年,机械汽车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1256”总体发展战略,秉承“发挥既有优势、关注战略必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宗旨,以“重要技术发明、重要技术突破。重大科技项目、知名科研团队”为学科发展目标和重点,构建“人才链、产业链、平台链、创新链、产品链”于一体的“五链融合”科研生态圈。与龙头企业联合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智慧施工、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重要创新与突破,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生化学院院长文家燕:在深入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的全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党政同心、团结一致,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梦、眼里有光,我们要做到破局有方、坚守底线,我们要主动作为、精诚所至。一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聚焦服务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夯实人才培养质量共性要素建设,做优人才培养个性动作设计;二是助力学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着眼于当下和长远发展,统一思想、集聚智慧、全盘谋划、分散破局;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优化绩效举措,坚持“考服并举、重在服务”。

土建学院院长邓宇: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深度校企命运共同体,联合设立 “未来土木创新研究院”,引入企业前瞻性课题开展实战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动态更新课程,探索 “数智引领,多元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二是推进科教融汇,打破学科壁垒,与多学科合作开展智能建造、绿色建材等研究;打造 “智慧土木与绿色建造” 跨学科平台,争取高层次科研项目,培养多元创新型人才,助力博士点建设。三是聚焦创新驱动,加大科研投入,引育领军人才,组建团队攻克关键技术;健全成果转化体系,设专门机构,完善激励机制,与地方共建示范基地,推动成果本地转化,服务区域经济。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王欢:计算机学院始终以服务区域产业需求为根本,聚焦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探索“产教协同、交叉创新”的发展路径。学院将围绕广西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需求,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为契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AI+产业”交叉学科平台,与学校申博学科深度融合,引育跨学科领军团队,聚力突破智能感知、工业大数据等关键技术。通过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需求牵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闭环,提升科研服务产业效能。深化“项目驱动、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产业课题为纽带,培育兼具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的高层次人才,为学校博士点建设注入学科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全面支撑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电子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陈华金:一是校企共育,打造人才供给新范式。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打造“教学-实践-研发一体化平台,着力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学科交叉,构筑AI时代学术高地。瞄准人工智能前沿,打破学院壁垒,组建跨学科研究集群,促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三是转化突围,释放创新驱动新动能。强化有组织科研,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让论文写在产品上、专利转化在车间里。

经管学院院长关勇军:一是锚定产业需求,凝练学科特色。聚焦“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方向,以高水平成果支撑学校申博目标。二是深化产教协同,重组育人资源。对接柳州汽车、机械制造智能化升级需求,重组供应链优化、工业大数据等场景资源。三是推进科教融汇,重构育人体系。开设“人工智能+经管”类微专业,推动学生参与企业真实课题。实干托举使命,创新引领未来!我们将以人工智能为引擎,为柳州产业升级与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经管力量!

医学部常务副主任孙文忠:坚持“医工协同、产教联动”核心理念,通过顶层设计加强医学部统筹管理,理顺教学科研临床权责;依托工科优势打造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学科群,推动医理、医文深度融合;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地位,联合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培养模式,以医工交叉项目驱动教学,培养“双师型”师资;整合资源建设实训中心,促进科研成果临床转化,服务地方健康需求。以机制改革、学科融合、资源整合构建特色医学教育生态。

理学院院长庞建华:当前,学校发展正处于“爬坡期、转型期和攻坚期” 三期叠加的关键时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成果转化需以制度突破释放人才活力,通过“政策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正向循环。一是通过机制创新激发企业深度参与动力;二是打造优势学科产业园,企业入驻提供实习岗位,学校科研成果优先本地转化,实现校企成本共担、收益共享;三是打造“双师型”队伍,破解师资瓶颈,最终推动学校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艺术学院院长何月华:一是坚持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创新发展引擎。依托理工类大学特色,做大做强设计专业学科群,凝练民族艺术、民族设计、医务社工学科方向。二是突出“工业美”“民族美”,打造浸润式美育场域。推进“五个一”美育工程,建好“美育实验教学中心”,开展非遗进校园,打造“传统工艺工作坊”,做美育教育先行者。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产学研合作。共建传统工艺设计创新中心,构建“教学—科研—实践—服务”闭环生态,推动艺术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做人文校园建设推动者。

外语学院院长周柳琴:外国语学院始终以“服务东盟产业合作、赋能地方经济出海”为使命,在前期与柳工、东风柳汽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2025年联合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国教院启动“中国-东盟区域国别与产业发展智库”建设,构建起“智库引领—产教协同—学科交叉”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我们将以智库为枢纽,重点推进两项工程:一是实施“东盟语言服务生态工程”,整合政府、企业、高校资源,建设覆盖语言服务、政策研究、人才培训的全链条平台;二是启动“数字赋能育人工程”,将 AI 翻译技术、大数据分析工具融入课程体系,培养既能精通区域国别政策,又能运用智能工具的“新文科”人才。

体育学院院长王萍:将锚定“申博”攻坚目标,创新构建四维一体赋能体系:以文化赋能为引领,通过“体育文化节”等品牌矩阵,弘扬体育拼搏精神;以数字赋能为突破,打造智慧体育生态,让体育教育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为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以健康赋能为支撑,建立体质监测-运动处方-智能健身的健康管理闭环;以服务赋能为延伸,构建校地共享体育新生态,提升社会影响力与服务贡献度。通过多维创新实践,将体育育人深度融入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为“申博”攻坚注入强劲动能。

启迪学院院长唐新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系统性变革,为高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启迪数字学院结合学院专业特色,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与地方工业数字转型深度融合的科创融合课程体系,通过“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校“AI+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二是充分发挥“校—医—企”三方联动优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校在康复机器人、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建设,打造医工融合专业群。三是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推动专业与课程向智能化、场景化转型,形成“需求牵引—学科交叉—产教协同—动态优化”的闭环生态,助力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变革的高素质人才。

国际学院院长尹辉俊:根据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开放发展”战略要求,围绕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开展工作,国际教育学院从中外合作办学和留学生教育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深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项目生整体移交专业学院,由专业人办专业事,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持续发展,打造精品中外合作办学品牌。二是依托学校以工为主的学科优势,打造“留学广西科大”品牌,根据国家、自治区战略,以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支点,拓展校际交流合作,招进来、走出去,推进留学生教育工作。

继教学院院长杨建超: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要坚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原则。二要以专业为本,遴选龙头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合作单位。三要建立共赢发展的合作形式或模式:一是共建实验室、科研平台等,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解决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二是合作培养学生,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是相互依托建立师生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基地,有效解决师生教学实践、学生就业和企业员工学历、素质提升等需求。四要建章立制,规范合作及发展。

一附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覃天:在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创新驱动是引擎,学科建设是根基,核心竞争力是核心‌。一附院始终以“医教研协同”为主线,探索出一条创新引领发展的实践路径。深化质量内涵,建立精细化运营管理体系,通过绩效监测、智慧医院建设实现服务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内生动力。联合高校构建科研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强化学科引领,实施学科建设差异化发展,重点培育优势学科群,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医教研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

二附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张施明:医院科研创新发展可从六方面推进:一是明确战略方向,聚焦前沿领域,依托工科资源联合申报重点项目,推动肿瘤医学创新。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育高层次人才,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三是聚焦临床需求,鼓励医生挖掘问题,加强多学科协作攻关。四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紧密合作,完善转化机制。五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平台。六是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开展学术交流,加强科研宣传与教育。

附属卫校校长冯学珍:附属卫校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聚焦广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强化与广西老龄化社会和健康产业发展的契合度。继续以大学平台为依托,在资源共享中借势发力,在共建共进中彰显作为,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贡献微薄的卫校力量!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带头人郑伟光:围绕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有两个方面建议:一是改进教师考核机制,增设“产业服务”工作量,激励教师下沉企业,精准提炼真问题,拆解为可落地的技术课题,形成真实企业项目库和案例库;二是改进培养模式,推行“基础课+定制课+项目实训”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共建“微专业”对接柳州产业需求。核心是构建“产业友好型”生态,让教师有动力、学生有能力、企业有信心,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双向赋能。

生物工程学科带头人蒋承建:学校“申博”关键期,学科重点人才角色重塑成破局关键。构建“人才引领-学科聚焦-机制保障-产业升级”全链条闭环体系是核心问题。需将人才定位为“战略科学家”,赋予自主权,激活学科。要改革“论文导向”评价体系,构建“学术引领力+产业贡献度+团队建设力”三维模型。立足区域产业,推动人才与企业建创新联合体,如相关博士学位点的建设,可围绕广西优势产业糖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开展联合攻关。地方高校应以人才为支点撬动系统变革,才能突破困境,走向新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赵鹏: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计算机学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首先,依托柳州和广西的本土产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和产学研结合,集中在某几个重点领域做深耕细作,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其次,要高质量完成已有项目,产生高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和产业应用示范效应,不断提升学院在柳州市和广西区域的声誉。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凝聚力;加强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现有人才队伍的自身建设。

药学学科带头人冯军: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建产业学院与实训基地,推行“双导师制与项目化教学,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体系,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聚焦人工智能发展,构建医学+交叉学科平台,整合材料学、大数据交叉等资源,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针对创新驱动发展,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链条,打造中试孵化平台,培育科技型企业,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创新生态,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办学思想大讨论】学校举行“实干为要,创新为魂,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办学思想大讨论之二级党组织书记论坛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