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思想大讨论】学校“实干为要,创新为魂,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办学思想大讨论之医工融合沙龙发言节选
作者:潘珏年来源:医学部 责任编辑:蒋文洁 罗杰 相远方发布时间:2025-07-07浏览量:

7月4日上午,学校“实干为要,创新为魂,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办学思想大讨论之医工融合沙龙在文昌校区科教中心大楼北211室举行。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海英,李健出席沙龙,医学部、附属医院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参加沙龙。

沙龙现场

与会人员紧扣“医工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和“如何推行跨学院PI制、构建跨学科创新群体”主题,立足岗位职责、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充分交流。

医学部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冯学珍提出,推进医工融合需锚定临床需求,借助工科优势,以点带面实现落地。通过联合临床团队梳理需求,依托生物医用材料技术,运用算法虚拟筛选优化材料组合,构建“临床痛点—技术赋能—实验验证”创新范式。同时,以互联网+、大创项目为载体培育人才,通过专利、论文积累学科交叉经验,强化多学科团队协作,反哺学科平台建设,从小切口突破推动医工深度融合。

自动化学院院长刘胜永指出,医工融合是连接现代技术与生命健康的关键。为此,需大胆变革突破学科壁垒:建立“目标驱动、项目为王”的跨学院PI制,促进控制专家与影像医师、算法学者与临床医生协作;打造“需求导向、动态聚散”的跨学科创新群体,实现技术与医疗经验交融;夯实“机制突破、平台共享”的保障体系,共建资源平台。通过打破行政边界,构建协同磁场,激发创新动能,营造开放生态,推动医工深度融合。

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华金提出,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科研创新构建“调研—项目—平台”发展路径。通过紧扣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核心,打造平台共建的实践育人模式,提升学生临床需求转化与创新能力;完善质量保障协同机制,建立动态评估,试行双认证体系,维护校友网络。以此形成 “需求牵引—项目驱动—平台支撑”的医工融合人才培养闭环,培育复合型专业人才。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成涛指出,医工融合是国家战略需求与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他建议通过跨学院构建高效合作机制,组建跨学科创新群体,联合申报课题并共享实验室资源;着力打破学院壁垒,积极拓展合作方式,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创新,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推动医工融合向纵深发展。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蒋承建提出,两学院可从三方面深化跨学院合作:搭建学科交叉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共建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等平台,组建团队、开发课程、培育人才;创新PI制管理,赋予PI更多自主权,构建适配跨学科研究的考核体系,激发合作动力;优化资源共享机制,整合设备资源,打破人才壁垒实现教师互聘与联合培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全方位助力跨学科研究与博士点学科建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李厚君指出,围绕医学部与其他学院联合申报课题,可从三方面推进跨学院深度合作。通过成立跨学院协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制度,夯实合作机制;搭建课题培育平台,创新联合申报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互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强化跨学科协作意识,促进研究人员交流。以此打破学院壁垒,提升科研创新与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医工深度融合。

医学部副主任伍善广表示,“如何跨学院PI制、构建跨学科创新群体”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议题。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下,推行跨学院PI制是构建跨学科创新群体的关键,联合申报课题是促进跨学院合作的有效途径,共享实验室则是打破学院壁垒的重要支撑。因此,学校仍需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加强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打破学院壁垒,推进医工融合。

医学部副主任古旗指出,医工融合背景下,实践基地建设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他提出,通过精准对接企业医疗设备研发需求定制课程;创新“联合培养+联合攻关”与“企业工作室”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机制,实现设备人才互通,以利益共享激发企业活力;成立联络小组,借助线上平台与满意度调查构建长效沟通。以此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医工复合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医学部基础医学部主任段斯亮提出,以跨学院 PI 制构建医工融合创新群体,需以“需求牵引、技术驱动、制度保障”实现深度融合。通过建立“临床需求清单”找准痛点,开展协同攻关;医学教师提出需求,工科团队开发算法,挖掘临床数据;设立专项基金、完善仪器共享平台,人才引进给予倾斜。以此形成“临床提问题—工程给方案—管理促落地”闭环,打破学科壁垒,释放跨学院合作“1+1>2”的聚合效能。

医学部公共卫生系主任李相志指出,在新工科、新医科建设与人工智能赋能的背景下,医工融合是医疗进步的关键。他建议:设立校级“医学+ X”创新中心,共建智能医学本科专业,开发AI辅助研究平台;建立复合型导师库,联合培养研究生,突破选题局限;搭建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平台,明确成果权益分配,推动专利向校企联合实验室转化,全面深化医工融合。

医学部药学系主任蒋旭东表示,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引领下,医工融合成为突破医药产业链瓶颈的关键路径。药学与工科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系统化创新重构产业生态。面对当前产业面临的五大痛点,可以通过医工融合提供解决方案,系统化创新重构产业生态。

医学部护理系党总支书记覃启鲜提出,护理用具创新是医工融合新生态的突破口。在人才培养上,打破学科壁垒,设计“医学+工程”跨学科课程,借助双导师制与实践基地,培育兼具医学认知与工程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在团队建设中,以PI制为核心构建跨学科创新群体,组建“护理+X”团队,通过联合申报课题、共享实验室深化合作,并制定管理办法保障合作长效推进,全力推动医工融合发展。

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闭雄杰指出,医工结合是科技创新前沿关键方向。他认为,学校应从战略定位入手,围绕智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试验—产业转化”闭环创新链条;组建跨学科核心研究团队,采用“双PI制”,建设共享实验平台并设立联合基金;初期聚焦1-2个重点方向,以标志性成果形成示范效应,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医工深度融合。

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赵时梅强调,医工融合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攻克肿瘤难题的战略关键。她提出两条实干路径:人才重构上,推行双导师制,设立融合课题,共建实训中心,依临床需求设计课程;科研破壁方面,设立校级医工PI岗,组建创新群体,开放肿瘤样本库与临床数据,搭建共享平台。附属医院将开放资源、对接需求,以实干创新推动医工深度融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办学思想大讨论】学校“实干为要,创新为魂,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办学思想大讨论之管理副职论坛发言节选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