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健 ‖ 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大家谈”
作者:宣传部来源:宣传部 责任编辑:戚杰强 蒋文洁 罗杰发布时间:2025-01-27浏览量:

【编者按】2024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广西科技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文昌校区办公楼多功能报告厅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学校党委书记赵君,代表中国共产党广西科技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勇担使命 团结奋进 加快建成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报告。报告回顾了学校过去5年的奋斗历程,擘画了学校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1256”总体发展战略。

为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学校党委宣传部推出《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大家谈》系列访谈栏目,汇聚独家视角,分享真知灼见。

近日,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健接受全小媒的专访,围绕“必须把特色发展作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话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及学校的实践。

全小媒: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了“必须把特色发展作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的重要办学经验。请问您如何理解?

李健: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行业性为主导、以专业性为主线、以教学型为主流、以实践性为主载的教育。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不仅要立足地方,更要着眼于行业,强调专业布局适应行业特征、人才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科技服务适应行业功能。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突出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广博性、普适性和非职业性,侧重培养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不同,应用型大学更强调专业教育的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主要培养将工程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或现场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行业指向性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要特征,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出特色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广西科技大学充分利用地处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柳州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广西(柳州)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秉持“资源共享、技术共研、人才共用、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载体,有效激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形成与地方产业、科技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校企联合构建了行业指向性明显、企业需求驱动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因地制宜地实现了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效提升了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愈发彰显。

全小媒: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将“创新驱动”作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请问您如何理解?

李健: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根据国家和广西现代化产业发展布局,以“强工、兴医、精文、育新”为指导,探索学科组织模式创新,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积极培育“转的成果”,丰富科技成果资源供给,激活“转的动力”,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与收益分配机制,畅通“转的通道”,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造“转的队伍”,着力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才。找准广西“补链强链延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四新”建设要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打破高校内部的组织壁垒、政策壁垒和学科专业壁垒,强化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以组织模式改革催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做强机械汽车、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相关专业,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育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相关专业,强化专业特色的凝练,促进专业与国家、广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紧密衔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构建学科专业建设质量闭环管理机制,促进学校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全小媒:结合您的分管领域,如何在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等工作中体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

李健:站在教育强国建设新的历史起点,要进一步加强谋划、创新政策供给,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运用数字赋能学科、专业、学科位点建设、教育评价与科学决策。一是坚持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产业需求中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发挥学校工科基础和优势,构建以工为主,医工融合、理工结合、管工交叉、工工贯通的学科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支持体系。二是要围绕国家和区域产业布局,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凝练学科专业特色,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优势专业(群),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配机制,着力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与地方发展的适配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三是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改革,加强“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建设,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教材编制与产业标准的融通,完善“评价—反馈—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及持续改进机制。四是加快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地方产业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融合,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水平,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五是深化重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创新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推进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重点突破卓越工程师培养关键环节,实现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贯通式培养”,拓展工程硕士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从评价标准体系上实现改革的突破。

单位 fbdw

上一篇:专访学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麦林‖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大家谈”

下一篇:专访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蔡亮 ‖ 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大家谈”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