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广西科技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文昌校区办公楼多功能报告厅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学校党委书记赵君代表中国共产党广西科技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勇担使命 团结奋进 加快建成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报告。报告回顾了学校过去5年的奋斗历程,擘画了学校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1256”总体发展战略。
为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学校党委宣传部推出《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大家谈》系列访谈栏目,汇聚独家视角,分享真知灼见。近日,学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党政办主任卢志平接受全小媒的专访,围绕“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话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及学校的实践。
全小媒: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持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治理结构及体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请问您如何理解?
卢志平: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治理结构及体系,是对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凝练与科学设计。这一框架体现了多主体协同参与、权责清晰分工以及现代化治理理念的结合,旨在通过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支撑。其内涵可从六个方面理解:第一,“党委领导”是政治保障与方向把控。党委领导是中国特色高校治理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在治理结构中,党委承担政治引领、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的职责,为学校发展提供战略方向与政治保障。第二,“校长负责”是学校学术与行政管理的执行力核心。校长负责制强调校长在学术发展、资源配置和行政管理中的关键作用,确保学校在战略执行中的高效性和专业性,形成决策权与执行力的有机统一。第三,“教授治学”是学术自治与创新驱动的关键。教授治学体现了对学术权力的尊重和学术治理的主体性。通过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学校学术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第四,“民主管理”是指广泛参与、治理透明。民主管理强调师生员工在学校治理中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是推进决策民主化、透明化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第五,“社会参与”是指资源整合与开放办学。社会参与意味着学校需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吸纳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和办学水平发展,实现校地协同发展。第六,“依法治校”是制度保障与规范化管理。依法治校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障学校治理行为规范化、程序化,为学校发展提供法治化的环境支持。未来,学校在这一治理框架下,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优化体制机制和提升参与主体能力,进一步激发内部活力、释放发展潜能,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全小媒:结合您部门工作,谈谈学校如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卢志平: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肩负使命和责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主要措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坚持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常态化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内容,多措并举持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建设,并以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三会一课”、专题宣讲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第二,繁荣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融入文明校园创建、统战文化进校园、校园民族文化活动、“非遗”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挖掘思政素材,创新教育载体,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强育人效果。第三,强化学科智库支撑,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推进各级各类相关领域课题项目申报,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问题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并转化为工作实践。通过以上工作举措,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鼓励研究探索,强化学习实践,加强宣传教育,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