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刘莉莉 ‖ 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大家谈”
作者:宣传部来源:宣传部 责任编辑:戚杰强 蒋文洁 罗杰发布时间:2025-04-30浏览量:

【编者按】2024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广西科技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文昌校区办公楼多功能报告厅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学校党委书记赵君代表中国共产党广西科技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勇担使命 团结奋进 加快建成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报告。报告回顾了学校过去5年的奋斗历程,擘画了学校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1256”总体发展战略。为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学校党委宣传部推出《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大家谈》系列访谈栏目,汇聚独家视角,分享真知灼见。

近日,学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刘莉莉接受全小媒的专访,围绕学院建设工作多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及学院的实践。

全小媒: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导向,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效。请问艺术学院党委如何通过提高党建工作质效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刘莉莉:一是聚焦思想政治引领,打造育人新阵地。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建好“六化一体,‘艺’学‘艺’行”理论学习品牌和“守艺铸魂”网络思政工作室。创新理论学习模式,打造“线上+线下”“小课堂+大社会”立体化学习体系。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创作“艺术作品中的红色基因”等融合性党课,用“艺术形式创新+科技创新”讲好红色故事,坚定师生政治信仰。

二是聚焦组织功能发挥,提升示范引领力。深入推动“五基三化”行动,建好战斗堡垒。优化基层组织设置,按“党建链+专业链”设立特色支部,探索以专业为依托的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推行“党小组+工作坊”建构模式,在重点科研平台、教学团队、文创实践基地设立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实现“教学—科研—创作—育人—服务”全链条党建覆盖。积极推进党建“双创”和“双带头人”培育工作,深入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工作,形成示范引领和比学赶超的双向循环。

三是聚焦纪律作风建设,凝聚发展协同力。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纪律作风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把严要求贯彻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各环节。深化清廉学院建设,通过多主体协同,全链条贯通,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四个加强”为突破口,塑造清廉作风、清明院风、清正教风和清新学风。

四是聚焦党建业务融合,构建发展新机制。全面推进“一融双高”建设,通过强化思想共识、理念共通、党政协同、合力育人、机制保障,一体推动党建和业务同向发力、同步提升。实施“党建+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打造“党员教师+企业导师”攻关团队,建立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和特色科研攻关体系,形成党建+业务良性循环新机制,为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民族特色、国际化视野,凸显理工类应用型大学特点的高水平学院提供坚实保障。

全小媒: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实施“人文校园内涵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请问艺术学院如何立足学科特色,整合资源,通过多维度路径实现使命?

刘莉莉: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要立足区域文化发展和学校办学定位,凸显学院学科特色,探索差异化路径,打造文化传承新模式,实现从“文化传承者”到“创新引领者”的角色跃升,真正成为人文校园建设的先行者和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推动者。

一是搭建文化传承活态载体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学科交叉融合,依托理工类大学特色和优势,围绕汽车、工程机械、食品等地方产业特色,做大做强设计专业学科群;突出民族特色,聚焦非遗保护与发展,凝练民族设计、民族音乐、民族社工学科方向。构建学术支撑的创新引擎,加快建设交叉学科平台。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课堂,开好工艺美术、非遗保护实践等特色专业课程,将陶艺、蜡染、刺绣等技艺融入教学。建好《艺术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大学生礼仪美》等通识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是打造浸润式文化育人场域,丰富学院文化内涵。持续推进“五个一”美育工程,创建以“工业美”“民族美”为特色的公共美育课程平台;建好“美育大讲堂”,开展“美在非遗”系列民族文化活动;通过技术赋能,深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注重沉浸式文化场景构建,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艺术展示中心”“苗锦文化研究和展示中心”,完善“美育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持续打造“珠绣技艺工作坊”与“蜡染工作坊”,引入民间艺人进校园,实施“双导师制”,推行“场景教学法”,促进“以艺育人,以技传文”协同发展。

三是构建校地文化协同发展机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坚持“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强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在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共同创设研究平台、共同引育专业人才、共同研发文化产品、共同申报文化项目、共同打造文化品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坚持创新驱动,推动艺术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打造乡村振兴设计院,开展主题环境设计、文化形象塑造,通过构建“教学—科研—实践—服务”闭环生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单位 fbdw

上一篇:专访外语学院党委书记李辉 ‖ 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大家谈”

下一篇:专访医学部党委常务副书记廖奕 ‖ 学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大家谈”

最新动态